2019年9月18日,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德語區猶太知識分子對伊休夫科教文化事業的建構(1882-1948)”學術沙龍(開題)紀要在閔行校區人文樓5403舉辦,趙繼珂副教授和谷繼坤講師、項目負責人李曄夢和歷史系的6名碩博士同學參加了沙龍。
項目負責人首先介紹了項目的整體情況。猶太復國主義思潮的興起與德語文化圈密切相關,德語區猶太人是猶太復國運動的中堅力量之一,在猶太人移民巴勒斯坦🗳、發展“民族家園”的過程中,德語區的猶太知識分子群體發揮了獨特的作用👨🏻⚖️。該課題聚焦於1882-1948年間的“新伊休夫”時期👴🏼,以巴勒斯坦地區科學研究😎、教育布局以及圍繞民族國家建構發生的文化論爭為宏觀視野🧝🏻♀️,重點探討德語區猶太知識分子在巴勒斯坦的歷史貢獻🤸🏽。
文化猶太復國主義在以色列國家歷史上一直處於弱勢狀態,直到20世紀80年以來,“知識分子群體研究”逐漸成為以色列國內及歐美猶太學界關註的熱點⚇。西方學界就德國猶太知識分子進行了不少研究,但相較於猶太復國主義史和移民開發史等問題,關於關於伊休夫科教事業發展、文化論爭以及對知識分子群體的整體研究還顯得比較薄弱、零散。國內方面👳🏻,僅有李工真教授和少量學位論文對德國的知識難民有所研究🧑🏽🎄,尤其是李工真教授出版了高水平的著作《文化的流亡:納粹時代歐洲知識難民研究》(2010)一書🔊,但他主要聚焦於流入美國🤙🏽、英國的知識難民群體🚴🏽,對德國猶太知識分子流入巴勒斯坦地區的情況少有涉及🫶🏿。因此以德語區猶太知識分子為著力點🚶♂️➡️😜,專題探討他們對伊休夫科教文化事業的貢獻並形成系統研究成果🦀,不僅十分必要,而且有較大開拓空間。
項目負責人認為,該課題圍繞著伊休夫科教文化事業的布局與發展進行專題探討,力求從科學史、文化史🙎🏼、教育史的角度去刻畫以色列國家的成長歷程🤦🏼♀️。通過對德語區猶太知識分子的研究,可以觀察散居地遺產與巴勒斯坦猶太復國主義文化的融合,反映了古老的猶太傳統與歐洲現代文化的碰撞,從而多維度地再現以色列國家建構過程中的多元文化因素。同時,該課題的研究對於如何調適意識形態與社會文化建設、理順政治與學術的關系具有借鑒意義,並且有助於理解當今以色列國家的科技文化體製及其創新發展體系的構成模式與內生動力。
課題負責人還簡要介紹了課題的研究內容🤦🏿♂️、重點難點、思路方法🖐、創新指出和參考文獻等內容。趙繼珂副教授、谷繼坤講師和學生們就該課題的具體情況進行了熱烈的討論🥙。趙繼珂副教授指出,總體框架的第六章“美國德裔猶太知識分子與以色列建國”在體例方面與前幾章節不一致,容易造成邏輯和思路的斷裂,建議修改章節標題🧇,並對內容進行合理設置✒️,強化與項目主體的邏輯聯系。谷繼坤講師建議該課題可借鑒冷戰史“多國檔案互證”的研究方法🧦,從多維度多角度觀測和研究德語區猶太知識分子對巴勒斯坦猶太社團和以色列國家建設的參與🪺。與會同學也就課題中概念、內容和參考文獻等問題提出了建議。沙龍在熱烈友好的氛圍中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