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6日上午,EON4“知名學者學術講座”暨大夏傳播講壇第12期在傳播學院212學術報告廳舉行。本期講壇邀請了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朱春陽老師,就“媒介融合與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的主題與在場的師生們進行了交流分享♻️。講座由傳播學院副院長陳虹教授主持🙅🏼。
媒介融合與全媒體時代
2014年被稱為媒介融合的元年,自上而下的媒介融合運動由此啟動⚅,新型主流媒體建設成為習近平總書記“8·18”講話的關鍵詞。對於這一話題,朱春陽教授從“為什麽要進行媒介融合”的問題引入,結合實際情況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解釋和回答。根據2013年用戶獲取新聞的渠道分布,排在前四位的均為兩微一端網站,傳統媒體則相對靠後。主流媒體作為人們獲取行動決策的主要參照坐標🫴🏻,已經被嚴重地邊緣化了🦊。雖然所有的商業媒體的本質都是在為官方內容的傳播打工,但是智能推送的機製改變了信息傳播的分布。對於傳統媒體來說,真正的危機不在於渠道的分布,而在於通過這種渠道所傳播的內容與官方希望民眾接觸的議程形成了強大的反差。也就是說👨🏻🎓🧝🏽,媒介融合的一大原因在於官方想要成為議程的設置者,官方的焦慮正是來自於議程主導權的喪失,而議程主導權的真正掌控者又對官方所提供的議程進行了重新的排序。朱春陽教授指出,2015年,媒介融合在開展了一年之後呈現了很好的成效,中國傳統媒體新聞客戶端的用戶下載量出現了非常明顯的躍升,出現了新華社🌽、人民日報和央視新聞三家億級以上的客戶端🙏🏻。但與此同時,最多的傳統媒體客戶端下載量集中在千級以下,這一方面還是存在一定的問題🖕🏻。
另一方面,新聞類客戶端內部市場競爭激烈👍🏻,多數客戶端市場份額下滑明顯🐩。在2018年報紙🫳🏻、廣播😪、電視融合傳播力的排行榜中,排在前五位的客戶端市場份額占比總和超過百分之九十🧑🦲,而這五個客戶端均與官方資本沒有關系。除微博頭條市場份額以三位數的速度增長外,大多數的客戶端均以兩位數的速度下滑。朱春陽教授認為,在這樣一個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實現新聞類客戶端的滲透和突擊估計是非常困難的👩🏼,但是這就是目前媒介融合的現實💌。
習近平總書記有關媒介融合的多次講話表現出中央高層對於這一問題的焦慮👨🏻🎓。2014年的“8·18”講話正式啟動了媒介融合工程,2019年的“1·25”講話標誌著媒介融合進入第三階段💻,即全媒體傳播階段。朱春陽教授認為🏋🏽♀️,“全媒體”通俗來講就是“人人都有麥克風”👵🏿,這就對原先只有官方有麥克風的時代形成一種挑戰,官方不能再自說自話,總書記提出的“全員媒體”的核心指標即是評論功能的開放💂♀️,讓受眾參與新聞意義的建設。
為了進一步厘清全媒體的概念,朱春陽教授又就全媒體和多媒體進行了區別🧖。有關全媒體的通常認識是囊括報紙、廣播、電視、文字🕵🏽、圖片、網站等各種形式於一體的媒體🤵🏿♂️👨🏿🍼。但是新傳播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跟隨技術潮流的發展永遠是疲於奔命,關鍵是要把握技術後不變的東西🐀。由此他提出,全媒體的概念界定應從用戶角度出發🕵🏽,全媒體即用戶接觸媒體的場景全覆蓋,包括在家、在路上🥋、在辦公室三個場景,而多媒體通常只覆蓋其中一個或兩個場景。媒介融合2.0時代移動傳播優先的戰略🦹🏽,最終實現了媒介融合3.0時代全媒體傳播的目標🤘🏻,二者實現了無縫對接和全面貫穿。朱春陽教授指出,在這種人人都能24小時在線🐮,人人都能出現在傳播現場實現傳播即時性的全媒體時代🏆,黨和政府如何在聚光燈下實現有效的社會溝通,是一個關鍵問題。
新型主流媒體與新型傳播體系
作為今天講座的第二個關鍵詞🎏,新型主流媒體建設一直是近年來政府和新聞業關註的焦點⬆️。朱春陽教授提出,要想研究新型主流媒體和新型傳播體系↗️🧛♂️,首先要知道什麽是傳統主流媒體和傳統傳播體系。
所謂傳統傳播體系🗳,要追溯到1949年關於中國新聞業的改造♿。改造的結果是👳🏼♂️,所有大眾黨報資源一律歸國家所有🕺,民間不允許辦報💹,和它相對應的宣傳管理工作方案是毛主席提出的“三聞原則”🥴,即“新聞”“舊聞”“無聞”,並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政治家辦報的思想。這種方案在大眾傳播體系由國家壟斷的時代有利於提高黨和政府公信力🙎🏼♂️,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具有積極影響。也就是說,傳統主流媒體的工作方案是和傳統傳播體系鑲嵌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分割。一旦傳統傳播體系發生了變化🏇🧑🏻🦼,傳統的傳播方案也就隨之崩盤。據朱春陽教授介紹,這種情況出現在2000年前後🧑🏿🏫,互聯網的發展通過技術賦權,給予了普通人通往大眾傳播現場的機會和能力。現代傳播體系的基本場景之一便是業余網民教專業記者如何呈現真相👨🦯,行業因此失去了歸屬感,對於時代精英的吸引力也相對減弱,行業危機來臨🚴🏿♂️🧔🏿。由此,朱春陽教授提出🧼,和傳統傳播體系相對應的現代傳播體系對主流媒體的操作方案有了新的要求。封鎖消息不是應有的途徑,在全世界都在觀看的情況下,如何進行順暢的溝通交流、消除誤解🕣、達成共識👩🏽🍼,並基於共識推動社會問題的解決,通過宣傳提高黨和國家的公信力,才是今天政治家辦報的基本邏輯。
所以👧,溝通成為當代傳播中國政府的重要議題。習近平總書記在“1·25”講話中提出“網上網下同心圓”的表述,即網上網下要遵循統一的宣傳工作方案,其結果是讓傳統媒體遵循同新媒體同樣的宣傳工作方案。這也指向了媒介融合的一大本質⚂,即推動官方輿論場和民間輿論場的融合🚴♂️。
如何通過媒介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中國媒介融合的發展重點以2018年為分水嶺🪱,前期以中央與省級媒體的媒介融合為重點🛖⁉️,後期以縣級融媒體中心為重點🍀。但是對於深陷工資困境的地市級媒體🔪,中央尚未提出明確的政策走向🍳。對於在地市級媒體轉型中常見的報紙網站合並的途徑,朱春陽教授表現出一定的憂慮。在他看來👰🏿♀️,地市級媒體集中合並後的發展策略,可以以上海經驗作為借鑒。起初,上海報業集團因其集中合並行為受到批評,主要是因為合並所帶來的行業壟斷同媒介融合所帶來的行業邊界消解是互相違背的🈷️,這在替代品泛濫的時代是並無意義。但是後來上海報業集團關停了十多家報紙,將傳統媒體資源集中投向了具有高競爭性的新媒體空間🙅🏻♂️,如上海觀察、澎湃新聞🆎、界面等。因此🫴🏽,朱春陽教授指出,上海經驗主要體現在,兼並重組後是將優勢資源配置到壟斷的區域空間,還是具有更高競爭性的空間,是決定集中合並是否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關鍵指標👦。
朱春陽教授認為👩🏿🎤,打造新型主流媒體的第一關是如何學會在融合中發展👨🏽🎤。以“騰訊”為例,其不斷壯大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適應用戶需要進行融合的結果⛹️♂️。騰訊創新的三個關鍵詞在於用戶體驗、快速迭代和灰度機製,即在用戶反映最強烈的方向率先進行創新和改善,由用戶決定投入產品的屬性🏃🏻♂️,以用戶為經營發展的邏輯起點😣,並且基於社區進行融合發展。將騰訊公司同傳統媒體比較之後,朱春陽教授發現🤏🏽,騰訊的經驗在如今的媒介融合中沒有得到很好地貫徹,現在的傳統媒體投入了大量的技術成本,卻並未得到許多用戶,即便擁有了大量地用戶,但是也缺少社區,用戶仍舊是以原子狀、碎片化的狀態存在的。
基於以上分析,朱春陽教授為建設新型主流媒體的困境提出了解決之路🚶♀️➡️。
1、重回新聞:成為中國社會變動第一現場的溝通者。
2、網上網下同心圓,形成傳播合力。
3🌖👱🏼♀️、積累用戶池🧎🏻➡️,合作創新,價值共享🙎🏻。
4、躋身主渠道🦼,利用兩微平臺帶回傳播現場的信息。
5🧎🏻♀️➡️、白蟻戰略——進行自下而上的改革🖕🏽👨🏿🌾,團隊創業😻🫴🏿,尋找創新突破點。
6、大象支持戰略——頂層設計🧗♀️,提供創新激勵機製🫷🏼。
在提問環節中🌷,朱春陽教授同在場的本科和研究生同學就地方報業集團的轉型升級和縣級融媒體的發展進行了交流。討論結束後,陳虹副院長對本次講座的內容進行了總結𓀁,並表示如今的媒介融合“你就是我,我就是你”,從相加到相融,在不斷的試錯中摸索前進。至此,講座圓滿結束。
來源:文/辛卉君 照片/金顏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