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2日晚上七點🧑🏻🔧🥡,由EON4平台主辦🥝、馬克思主義學院承辦的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94場於法商北樓225會議室舉行🏊🏿。本次講座榮幸邀請到北京外國語大學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教授、中國海外漢學研究中心主任的張西平教授作題為“文明互鑒——探索中華文明的世界性意義”的學術報告。講座由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龔詠梅老師主持,中國近代史學者、山東大學儒學創新中心訪問講座教授汪榮祖教授和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博研究生以及馬克思主義學院的老師共同聆聽了此次講座。
張西平教授首先介紹了梁啟超先生當年對中國歷史的研究和歷史階段劃分,並指出中國和世界的關系一直存在,盡管中國地緣有一定的封閉性🍧,但是與中國交流一直存在,並由此激起了我們對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兩者關系的思考。
在這次講座中🙋♀️♠️,張西平教授從四大發明對中世紀的影響、馬可波羅遊記的文化影響🐢、耶穌會士來華與西學東漸、十八世紀中國熱和中國哲學對歐洲的影響五個方面,為同學們深入淺出地講解了文明互鑒的歷程及中華文明的世界性意義🪅。
張西平教授指出中國四大發明的西傳為西方文化傳播提供了條件,例如西方的文藝復興直接起源於意大利人對希臘手稿的抄寫💣,火器則使冷兵器時代結束等🛍🧚🏼。張西平教授認為:馬可波羅仍是漢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並著重分析了《馬可波羅遊記》的影響🐓。指出《馬可波羅遊記》拓寬了歐洲人的世界觀念,激發了歐洲的世俗觀念🤟,滿足了意大利人對世俗生活的渴望🚺,對財富的迷戀,對愛情的追求®️,並催生了近代的地理大發現😔。
在講解耶穌會來華與西學東漸時,張西平教授認為禮儀之爭是明清之際中國和西方關系中最重大的事件,對中國來說從此逐漸關上了與世界聯系的大門,對西方打開了一扇東方文明的大門,推動歐洲啟蒙運動的發展🤬,中國文化開始在歐洲廣泛的傳播。張西平教授還向同學們介紹了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利瑪竇中國劄記》、《中華大帝國史》👲🏽、《中華帝國的專製製度》⛷、伏爾泰的《風俗論》🙋🏽♏️、耶穌會士李明的《中國近事報道》等西方著作。張西平教授還以建築、瓷器、茶葉等為例向同學們介紹了十八世紀歐洲出現的中國熱,並講述了中國哲學對歐洲的影響👩🏿🔬。
最後👩🏻🍼,張西平教授總結到:我們應該破除西方文化自我成聖論,人類歷史是一個文明互鑒的歷史🩼,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過重要貢獻,同時還認為中國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具有現代文化意義。張西平教授也表達了對馬克思主義學院學生的期盼🙊👐,希望我們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一代的學生能夠認真鉆研學問🖖🏽、主動肩負使命🧒🏽,去進一步接觸和研究馬克思未被發表的第一手資料。
講座結束後,現場的同學向張西平教授請教了中西文明交流互鑒的一些相關問題🤌🏿,張西平教授耐心細致地對同學們的疑問進行解答☀️,現場氣氛十分活躍。龔詠梅老師在總結點評中指出,張西平教授的學術講座為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師生們帶來了中西方文化交流互鑒方面的豐富知識,極大地開闊了同學們的視野👮🏼,讓同學們領略到了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和歷史發展脈絡。我們馬克思主義學院的學生應該樹立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 汪榮祖教授🪸、張西平教授的精彩學術報告為我們樹立了如何做好學問的典範,同學們從兩次報告中都能體會到兩位學者淵博的學識、宏闊的學術視野🧉。大家一定要向兩位先生學習,多讀書🎅🏻,讀好書,作為崛起的世界大國的成員👨🎨,我們在各個方面都應當加強學習🌨,具有世界眼光🤹🏼🌳,做有文化的中國人🕺🏿,能擔當起中西文化交流互鑒的使命。
來源:文/劉東鑫 圖/趙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