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0日🧑🏿🦰,應華東師範大夏講壇之邀,法籍華裔著名鋼琴家朱曉玫女士在華東師範大學音樂學院音樂廳作了專題講座。這個題為“一個遼遠的世界”也被納入“音樂學院高端學術論壇系列” —— Ideals and Ideas。
朱曉玫女士是享譽世界的法籍華裔鋼琴家,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勛章獲得者。1984年起定居巴黎並在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任教。朱曉玫被譽為“巴赫的傳人”,一位像修行隱者般的鋼琴家,對巴赫的詮釋有著“最純凈的聲音”的美譽🦹🏿♀️,《費加羅報》評價🧑🏼💼:“你一定要去聽朱曉玫演奏的《哥德堡變奏曲》,她演奏的就像作品本身一樣平實自然。她錄製了大量唱片🧙🏿,其中《賦格的藝術》獲法國最重要的獎項“震撼大獎”之唱片大獎🏊🏿、國際古典音樂獎(ICMA)的特別成就大獎。有關她的紀錄片《一位中國鋼琴家與巴赫》獲第33屆蒙特利爾藝術電影節最佳散文影片大獎。她是眾多國際重要鋼琴大賽的評委🍇,包括瑞士哈斯基爾國際鋼琴比賽、法國瑪格裏特·隆-雅克·蒂博國際鋼琴比賽、德國萊比錫巴赫國際音樂等。2007年🤘🏽⏮,她的自傳《河流與她的秘密》在巴黎出版。
吳和坤院長代表華東師範大學和音樂學院歡迎這位來自巴黎的音樂家和她的隨行音樂評論家Michel Mollard博士。在致辭中他講到:“朱曉玫女士是一位傑出的鋼琴家,確切地說,更是一位與今天科技迅猛發展、‘大眾文化’沖擊社會的時代格格不入的藝術家🚔,是星球上幸存的極少幾位中的一位🫅🏽。朱老師的孜孜不倦,如此的虔誠、又是如此地癡迷與執著對待每一個她看了又看、彈了又彈、嗅聞了千萬遍的符號。當今時代可能過多地強調藝術服務於百姓🌍,隨之而來的迎合‘市場需求’ 和 ‘市場價值’,導致了藝術家忘卻了藝術的真諦和藝術家的職責,從而也誤導了百姓。” 吳院長最後指出:“為社會和人民揭示更高的人類理想▪️,是藝術家的原本職責和藝術創作的宗旨。讓我們遠離現實的喧鬧♎️👰🏻♂️,哪怕只是短暫的90分鐘🧤💵,讓朱老師領著我們去張望一下她的世界👊🏽。”
本次講座以對話形式,圍繞著朱曉玫的音樂世界分三個部分展開。
首先♏️,朱曉玫女士回顧了她在東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上的個人成長經歷。作為巴赫的詮釋者,她與巴赫的幾次結緣:一次在中國的張家口🫳🏿,那是她下放期間,非常想練鋼琴🫲🏽,於是歷盡千辛終於得到一臺鋼琴,但冬天的寒冷使她無法練琴,於是想起了她的老師的教誨👩🏿🍳,通過對巴赫賦格的練習,既練習了手指機能,又起到了取暖的效果,這也是她第一次與巴赫的結緣✤。二是在在美國求學期間,她住在一位音樂學家的家裏打掃衛生以換取練琴的機會,但不管彈奏什麽作品都使得戶主厭煩,直到她彈了《哥德堡變奏曲》🤦🏽,打動了那位音樂學家,他不光給了朱教授繼續彈琴的機會,還送了她一本如何彈奏巴赫裝飾音的書籍,從此,《哥德堡變奏曲》跟了朱老師三十多年。
接著,朱老師以”復調”作為講述線索,與同行的法國莫拉博士一起講解了西方復調音樂的起源🧔🏻,它與歐洲建築及文化的關系🐒,以及巴赫對復調音樂的重大貢獻等🧑🏼💼。講座其間✧,聽眾們聆聽了巴赫的《C大調賦格》、《哥德堡變奏曲》💂🏿、《賦格的藝術》等作品💹,並進行全場的互動📶。朱老師指出🚵♀️,彈奏巴赫,讓她想到鄭板橋的蘭草竹石畫。當你畫竹覺得自己不夠好時🧑🏼✈️,就意味著還在進步;而為自己的畫自滿時🚣♂️,就意味著已經在走下坡路了,彈奏《哥德堡變奏曲》亦是如此。
最後,朱老師又結合東西方文化的異同,將巴赫與老子🤸🏼♂️🏋️♂️、佛教等東方思想做進一步比較與聯系。她指出,每次演奏《哥德堡變奏曲》時,最打動她的是主題的循環,作品的開頭與結尾的呼應呈現佛教輪回的特點,經過30次人生的變換,最終又回到了人生的第一步👩🏻🔬。這種沒有大起大落的音樂,也正是巴赫的哲學思想🧜🏻♂️,與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學思想相呼應,即最好的演奏就是這種心裏發出來的聲音👊🏽。莫拉博士也補充到,《賦格的藝術》的主題與主題之間的變奏有著內在緊密地聯系,每一首賦格曲都圍繞著同一個主題,這也同樣與《周易》中的“生生不息”有著隔空的默契。
本次講座吸引了來自上海其他高校不同學科、以及外省市的眾多師生共同參加,現場座無虛席。在講座問答環節,在場師生就講座內容提出一系列相關問題,與朱老師展開積極互動。吳和坤院長對講座做了簡要評議與總結,講座在意猶未盡的氛圍中圓滿結束🫱🏻。
文章來源🧳:徐嘉藝 杜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