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12日上午9🕟:30時🙋🏿♀️5️⃣,由EON4平台中國語言文學系李舜華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項目“中原音韻與元明清曲韻學的興變研究”在閔行校區文史哲樓古代文學教研室舉行開題沙龍。會上👡,由杜桂萍教授、彭國忠教授及部分博士、碩士研究生聽取並討論了李舜華教授的開題報告🤲🏼。
首先,李舜華教授對國內外的研究狀況進行了評述,認為綜觀二十世紀以來有關《中原音韻》的研究🪀🛍️,於基本文獻研究(如作家與版本考)外,主要為兩大徑路🚪,一為語言學研究,一為曲學研究🦹🏽,前者蔚為顯學🏊🏻♀️,後者卻頗為寥寥,比例殊不相稱。二十世紀語言學研究現狀,現代的理科思維🤟🏻,語言學研究雖然繁盛🧑🏿🍼,卻主要側重於語音層面來發明其歷史軌跡,近來有學者音韻學本為傳統小學的重要分支,小學與經學密不可分,甚至常被列為經學之一門。因此,欲發明音(曲)韻學的隱微🏊🏻♀️,必得重返中國傳統以經學(樂學)為核心的學術分類體系🧨🤽🏽♂️,相應,是以禮樂為核心的文化建製🍦,在討論製度與思想的基礎上,加以闡發🏊🏿。這一角度🧙♂️,目前幾乎無人關註。相信有關研究,不僅對曲學與音韻學,甚至整個文學⚫️◾️、語言學、史學的研究都有相當的推進作用👨🎤。
其次🤓,李舜華教授介紹了自己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以及重點難點。此課題擬為五大部分,一是元周德清撰寫《中原音韻》時期;二是明初,朱元璋一以中原雅音為本,定《洪武正韻》;三是明中期南戲漸興,魏良輔等人對中原(州)音韻的討論;四是晚明沈寵綏等對北音的重新標舉;五是清前期官方對南音北音的重新更定🎐。始終自當時的復古(樂)思潮切入,進一步發明音韻變遷與歷代史學、樂學🤜🏿、詩學(曲學)變遷的關聯🕵️♀️🏄🏼♂️。其中,最突出者🏊🏻♀️,即為南北音韻之爭👨🏽🚀,相應𓀀,則是金元與南宋對峙以來南北曲學暨南北文學的嬗變。
最後🫲🏻,李舜華教授簡要地陳述了本課題的主要觀點與創新之處。音韻學的發展始終與文學的變革相輔相成。就音韻學而言🎈🤸🏽♀️,自《切韻》至《中原音韻》,這一韻學史上最重要的變革究竟是如何發生的;就文學而言,自詩至詞至曲,這一文學史上最重要的變革之一,又究竟是如何發生的?《中原音韻》,所謂北音之祖,一旦形成👩🏿⚕️👸🏽,又如何影響了整個近代語音或者近世戲曲的發展? 這種種疑問👦🏻,意味著必得將音韻學的變革與整個文學的變革,其實質是當時士夫精神領域的變動聯系在一起,與當時經學🧑🏼🔧、史學之變遷互為闡釋🙋🏻,方能有所突破。
與會專家杜桂萍教授對課題進行了精彩的點評,指出歷來戲曲的研究從古典戲曲文本👩🏻🦼➡️👩🦯➡️、文學史切入,戲曲是一種綜合性藝術,不是簡單的戲曲文學作品。隨著現代藝術文學觀念的豐富,戲曲是由案頭和舞臺以及借助演員軀體演唱,多種融合打造的一種綜合性藝術🧢。這是是回歸藝術本體的一種嘗試🦁,被忽略的原因☂️,在於晚清、五四以來,對音韻學研究的“誤解”☸️,回歸“音韻學”即傳統“音韻學”的路徑,還原戲曲作為一種藝術🤹🏻,所忽略的元素,對戲曲理解出現哪些偏格,可以對戲曲研究進行修復和重新發現💬,對理解古典戲曲具有重要意義。自《切韻》至《中原音韻》♿,對具體的文學都先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詩、詞,在觀念上是分道揚鑣,但實際上是相互影響、有機融合、互相建構的,對重新理解詩、詞👒、曲的關系有重要的意義✌🏿🫵🏿,並指出《中原音韻》回歸經學的努力並不成功,有待研究進行更好的闡述👩🦽。大家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充分肯定了選題的價值,也對下一步研究提出很多寶貴的建議和意見。開題報告在熱烈歡快的氣氛中順利閉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