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3日下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在EON4地理館301室召開“十三五基地重大項目開題·推進會”。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高汝熹教授,復旦大學人口研究所所長、城市與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桂新教授,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沈清基教授🦹🏻,原華東師大黨委副書記羅國振教授,華東師大經濟與管理學部黨委副書記、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研究員高向東教授✌🏼,華東師大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院長、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研究員杜德斌教授,EON4社會發展學院丁金宏教授等論證專家出席了論證會,項目組成員和相關研究領域師生50余人參加了會議🙅。會議由EON4經濟與管理學部副主任、經濟學院院長🧘🏻、中國現代城市研究中心副主任殷德生教授主持🧈。
會議分兩個階段舉行🤳🏿,第一階段為新立項課題的開題匯報,第二階段為已立項課題的推進匯報🌍。
會議第一階段為文軍教授“中國包容性城市發展思路研究”的開題匯報。文軍教授從本課題與“十三五”總課題的關系為引子,梳理了中國包容性城市發展思路研究的背景和研究意義🚛🧏🏿♂️,從多種維度厘清包容性城市的內涵以及我國包容性城市建設所面臨的現實性困境,探索共建共享型包容性城市建設的發展思路🚣🏿♂️,提出本課題研究擬突破的重點、難點以及創新之處🥰,最後明確了整體研究計劃。特邀專家們圍繞課題中涉及的核心概念🙇🏼♂️、研究側重點🖱、理論建構和現實問題🛂、課題研究的聚焦性等問題進行了詳細評議和論證😲😂,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會議第二階段為吳瑞君教授“中國大城市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研究”、孫斌棟教授“中國城市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優化研究”🤽🏽♂️、曾剛教授“長江經濟帶城際協同創新的格局、機理與推進策略研究”🎵、寧越敏教授“中國城市群和城市網絡協調發展研究”的推進匯報。
吳瑞君教授從項目研究概況、目前進展情況、取得的階段性成果以及下一階段計劃四個方面展開🧘🏻♂️,通過理論體系的建構,確認人口在大城市可持續發展框架結構中的性質和定位🎅,通過修訂傳統的人口分析模型👮🏿,使其適應大城市的開放條件🙆,探討不同類型、不同區域大城市人口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及其社會經濟後果𓀖。
孫斌棟教授進行了項目的中期匯報🥁,匯報了課題的研究進展和相關成果發表情況🎳。本課題在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豐富內涵引導下展開深入實證研究👨👩👧👧,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城市空間優化發展規律,促進城市空間理論的發展🍨。明確中國城市空間優化的重點方向🧑🎄、實施路徑與保障體質👆🏽🚴🏻♀️,為支撐我國城市繼增量擴張後進行的新一輪存量優化提供學理層面依據🦸🏽,為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提供政策建議。
曾剛教授從項目研究歷程🧑🏽🦰、研究心得和研究計劃三個方面展開,對新區域主義、全球生產網絡😸、關系經濟地理🦚⚆、演化經濟地理等創新地理研究成果進行系統判定,構建以全球-地方創新網絡為內涵的區域協同創新發展理論框架。挖掘長江經濟帶裝備工業♢、電子信息產業創新數據和典型案例,測度長江經濟帶城市間協同創新發展水平🤲🏼,刻畫其空間格局和演化過程,剖析不同類型區協同創新發展的驅動因子和作用機理。
寧越敏教授匯報了課題的研究進展以及相關論文和專著發表情況。本研究立足於中國推進新型城鎮化的宏觀背景🤑🎋,圍繞“城市群是城鎮化的總體形態”和“城市網絡是城市群要素擴散的途徑”兩個核心問題,從概念與內涵👩🏽🏫、集聚與擴散機製👈🏿👩🏽🦳、功能擴散途徑記憶創新治理模式四個維度開展具體研究🌳。
與會專家充分肯定了四項課題的研究價值與整體思路🤘,同時針對課題進展情況以及後續研究計劃進行了詳細評議和論證⚗️⏰,提出了針對性的意見和建議。課題組負責人與專家們積極互動,並表示未來將圍繞“十三五基地重大項目”主攻方向,由中心主任曾剛教授領銜產出一系列標誌性成果。
最後👨🏼🍳,中心主任曾剛教授在總結中,對專家的支持表示了感謝。他表示,經過專家和課題組成員的討論,各課題的研究思路及相關脈絡愈加清晰,接下來各項目組將總結專家意見和建議,召開階段性工作研討會,有序地開展進一步的研究工作。
文 圖|王 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