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日晚,EON4平台美術學院張榮國主持的跨學科工作坊項目——“地理學視角下的中國繪畫研究”第二次工作坊在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318室舉行♧。參加此次活動的人員有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畫家蘇金成老師,史論系青年教師、社會學博士後秦瑞麗,上海大學朱波博士以及林卓🥸、於奇赫💁🏻、穆青等博士生和碩士生參加🎤🎆。
主持人張榮國博士首先簡括了中國繪畫地理學史略🐺,介紹了地理環境對中國繪畫➡️、畫家地理分布的影響以及在繪畫語言和風格形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並通過太行山某風景照與北宋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傳為李成的《晴巒蕭寺圖》進行了布局✫、形狀、物象等高度相似性的圖像比對,大家對中國畫的“寫真”、“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等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蘇金成老師以中央美術學院賈又福等為代表的北派山水與中國美術學院畫家為代表的南派山水為例🏬,分析了不同地域地貌特征、溫度氣候對藝術風格、筆墨追求、圖式運用🦶🏼、審美趣味、審美心理等產生的重要影響。同時,他認為在特定區域內生產的特有工具材料如筆、墨、紙、色等也對繪畫風格產生一定的、甚至重要影響。
秦瑞麗博士從外師造化與藝術風格形成的密切關系入手,深入闡釋了遊觀山水時的“移步換景”和“遠取其勢🏕,近取其質”的內核。她認為自然環境對畫家的氣質、胸襟、人格等均會產生重要影響,同時又反作用於繪畫風格。
朱波博士對不同區域古代畫家的分布十分感興趣🧗🏿♂️,他指出運用籍貫作為指標來進行畫家的布局研究所得出結論的客觀性值得警惕,畫家的流動性如貶謫📰、遷移等值的關註🖥,並以李唐這位由北宋至南宋畫家的畫風轉變為例進行了仔細分析🤸♀️。
張榮國強調自然環境會影響本地的民俗、風氣等人文環境,這些人文環境會深深的影響繪畫的題材、主題、風格等,一旦某種價值取向趨同↕️,就會形成流派並逐漸程式化🔌,對自然環境卻加以漠視而因襲成風,恰如北宋郭熙《林泉高致》中所雲“今齊魯之士🧑🏿🚀,唯摹營丘,關陜之士,唯摹範寬”。蘇老師認同人文氣候在繪畫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地方畫派、地域風格的形成與此密切相關。隨後大家還對自然環境與山水畫設色尤其青綠山水的關系、顏料產地分布與畫風關系等等問題進行了交流。與會者對此次議題提供了不少建設性意見🤟,本次工作坊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