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下午,跨學科工作坊項目“對外漢語教學詞典史研究(1815-2015)”第一次沙龍在閔行校區外語樓212室舉行。沙龍由項目負責人趙剛教授主持,翻譯系教師張春柏教授🤌🏽🧖🏻♀️、竇衛霖教授、吳波副教授🌠🩺、李宏鴻老師📥、原溶潔老師🫱🏼、林元彪老師等參加了沙龍😽。
趙剛教授首先向與會者介紹了項目的進展狀況:在美工作期間🤟🏼,已經收集了從晚清到民國初年170本對外漢語教學辭書,包括漢英、英漢🕵️♀️、漢法、法漢🙆♀️、漢語葡萄牙語、漢語拉丁語🙆🏻♂️、漢俄🙇🏻、俄漢等多個語種的辭書,為項目的後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其次🦹🏿♂️,項目支持人已經對這些辭書進行了初步分類🧙♂️,並確定了將要重點研究的一些辭書和研究的主要內容。
與會教師均表示該項目的順利進展有賴於資料的占有,並充分肯定了項目的進展情況⛏,認為該項目可以進行深入挖掘🧑🏻🦯,以系列論文或專著的形式呈現研究成果👭🏻🙊。張春柏教授特別提出研究者需要註意辭書分類的科學性以及對各時期代表辭書的個體研究☛。竇衛霖教授認為,該項目可以從跨文化交流的視角出發,深入挖掘辭書的社會影響和對當時漢語發展的影響。吳波副教授認為,鑒於該類辭書均為雙語辭書,需要關註詞目的翻譯問題,關註不同時代不同譯者對文化條目的處理方式,以期對當前的雙語辭書提供參考經驗。林元彪老師認為🗃🕒,辭書與社會息息相關,辭書反應社會現狀,社會現狀作用於辭書,因此需要關註二者的相互影響和互動。原溶潔老師建議,研究者需對早期的辭書和當代此類辭書進行比較和對比🪕,吸取經驗🪲🙆🏻♀️,完善當代辭書的編纂。
與會教師充分肯定了該研究的重要性和意義,並就雙語辭書200余年來的發展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為研究者建言獻策🤞🏼。研究者認真聆聽並記錄了各位專家的意見和建議✨,希望能在未來的研究中融入這些建議,高質量地完成項目🧙🏻♀️,並表示在未來的研究中將繼續與各位專家保持聯系,聽取專家的意見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