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6日下午💆♀️,在閔行校區第二教學樓108教室,EON4哲學系邀請到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博士生導師郭湛教授作以“百年未有千年一遇——從唯物史觀看中國與世界大變局”為主題的講座。本次講座由哲學系教授陳立新老師主持,哲學系全體2019級本、碩、博新生和共同聆聽了郭湛老師的講座🧪。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引用《三國演義》的開篇句,郭教授開始他的講演🧑🤝🧑。郭教授指出,天下大勢🚀,不僅有分合變化,還有盛衰轉換👩🏻,這我們思考歷史和未來發展的兩組重要維度,“分合”與“盛衰”;而這兩個維度之間又相互作用🫰🏻,分合關乎盛衰,合則盛,分則衰⇢。在歷史進程中,分合盛衰不斷往復💁🏼♀️,形成一種規律性的歷史的潮流🦶🏼🙅🏼,滾滾向前,其中有一些不可阻擋的大的趨勢4️⃣🚵🏼,需要我們把握並借以認識中國和世界⚇。當今世界處於百年未有,千年難遇之大變局,中國將何去何從,眾說紛紜令人困惑。而面對如此重大的歷史變遷,從不同的立場和不同的視角來看,可能有完全不同的解釋。在此,郭教授指出🐚,我們應當正確的學習和使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歷史發展的趨勢👨🏽🦱,才能保持定力、從容應對和化解挑戰🫥。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具體是如何說明中國以及世界當前的局勢呢?郭教授援引習近平主席2018年6月的講話,“當前👩🏽⚕️🤷♂️,我國正處於近代以來最好的發展時期👨🏻✈️,世界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者同步交織、相互激蕩🧑🏿🍼。”郭教授點明🎄,我們需要回顧近百年世界重大事件把握百年歷史劇變的特征,方能處理好中國與美國等國的關系,堅定走和平發展、華夏復興的道路🛸。就此☮️,郭教授進入了整個講座的核心部分,通過四個層次進行了論述👯。
首先,郭教授回顧了世界近百年的重大事件𓀀。以1911年中國辛亥革命為起點🧏♂️,GDP世界第二為終點🗡,期間經歷了五四運動👨👩👧、兩次世界大戰、新中國成立與社會主義的探索建設以及冷戰等等,諸如此類🙇🏽,無不證明了這百年來中國與世界都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以此為背景,郭教授轉入闡述在百年中世界劇變的歷史特征。除了總趨勢呈現西方緩慢衰落🧑🏻⚖️、東方迅速崛起之外,郭教授還總結出幾個關鍵點🧎♂️➡️,第一,戰爭可能與國家獨立有關☘️,但一定無法為國家帶來發展🎽,反而將導致衰弱🖖🏻;第二,要使得獨立後的國家站起來就必須發展經濟,經濟建設為中心;第三,在“世界歷史”時代,國際關系紛繁復雜🤞🏽😩,義與利必須兼顧,合作共贏才是正道🧑🏼✈️;第四👩🏻⚕️,國際關系一定程度的實體化導致共同體的形成,在這個意義上人類命運共同體公共性建設事關全人類生存發展🎟;第五🚨,20世紀總體上可以說是“美國世紀”,但中國的迅速崛起會使美國面臨一個不同於冷戰中的新對手。第六,中國40年改革開放,是對原有社會主義模式的改革,也是向世界資本經濟模式的開放。歷史的紛繁復雜使得包容兩種製度的中國模式更具優勢;第七,中華文明具有包容性,故而中華民族當代復興不可抗拒🐍。
在第三個主題“復興的中國與美國的關系”中🧘🏼♀️,郭教授指出中國經濟距離美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但就總趨勢而言,在世界經濟中🟰,中美份額相對一升一降,中國趕超美國是“天下大勢”。在當今世界“大變局”中,中美關系存在三種可能🏺,“對抗式”、“依附式”或“協調式”關系,而協調、合作、共贏的存在方式無疑當為首選👂🏻,在此郭教授強調中美關系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大國關系🐴🧾,可以共享繁榮,美國應與中國“競爭性共處”。
在最後一個部分,郭教授指出,中國應當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道路🏋🏽。當今天下大勢𓀔🧪,東方崛起😖,華夏復興,這實為千年一遇的大變局🛴。面對此趨勢🦸🏽♀️,我們應堅持和平發展道路🎠👵🏽。事實上中美之間已經形成“G2”結構。中美將力求避免全面對抗乃至戰爭,超越你輸我贏的零和博弈🎛,強調改善關系和共同生存。中國和平復興不可阻擋🤙🏽。
在講座最後,教授以孫中山“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為結語,點明時間在發展中國家一邊,它們將擁有更美好的未來,強調“中國正在經歷千年來最偉大的一次復興👩🏽🦲✈️,這也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世界改變了中國,中國也在改變世界,這是中國發展的潮流,也是世界發展的潮流”🧯。並勉勵處在這樣一個“幸運”的歷史時期的大家🧾,履行時代賦予的責任🕝,發揮自己的作用👨🏿🚒🥦,做出自己的貢獻,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
講座結束後,郭老師圍繞同學們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的互動。第一位同學的問題主要圍繞政治因素⛅️、文化因素和生產力因素對於社會的影響⛹🏻,郭教授援引恩格斯晚期理論🧛♂️,明確否定經濟決定論,並指出三者之間存在緊密聯系👩🏫,對於國家社會功能發揮均有重要作用。
第二位同學談到了近期美國政府“出爾反爾”的做法👨🦼。郭教授指出,政治作為應對時局的方式可以存在多種風格,當理性的模式無能為力的時候,非理性的方式完全有可能出來取而代之——理性的困境導致了非理性自身🧑🏼🔧,但這並不意味著非理性就一定能解決問題,理性和非理性更好的結合起來可能才是最重要的🫅🏻。在當今“非理性”泛濫的時代🦬,如何回歸理性🀄️,處理國家面臨的矛盾🧎🏻♀️,是對政治家們的考驗。正因為美國面對許多國內的問題和世界的問題,它在政治上發生搖擺,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應該存在更好的解決辦法。盡管美國目前“非理性”昌盛,但從長遠來看它在未來仍然會回到理性。今天的香港其實也隱射了資本主義的一些問題,香港問題很大程度上也是資本主義製度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在美國是最突出的。盡管可以理解,但我們仍需要結合理性實踐與科學來解決理性如何回歸的問題。
而當與第三位同學論及面對復雜性的世界之時,郭教授強調我們不能靠抽象理性來解決問題🧒🏼,強調理性需要建立在實踐之上,找到矛盾解決的切實方式,尊重現實尊重實踐尊重理性同時也要尊重去現實地解決問題的“人”——比如民眾🚓,雖然他們有時會面對焦慮,陷入非理性的行為🚴♀️,這需要政府采取克製的🛁、理性的方式處理問題🕵🏽。在今天,反思的理性是特別重要的,而對於理性的發展,哲學是重要的錘煉方式。只有不斷發展理性,嘗試反思和自我批判🧩,這樣才能處理好很多問題🤜。
時間原因⛳️,許多積極舉手的同學沒能獲得提問的機會🏃♂️➡️,在講座結束後🚋,他們與郭教授面對面進行了交流,郭教授也悉數耐心作答。而互動的三位同學也都獲得了郭湛教授親筆簽名的著作一本🪞。
整場講座,郭教授站在理論角度,從歷史、現實和理論三個維度向我們呈現了如何分析、看待當下我們直接面對的問題,也啟示我們學習哲學該如何和現實相結合、掛鉤,平和中正,深入淺出,在座的同學們都深受啟發👨👨👧。
來源: 文丨蔡添陽、肖秋寧 圖丨肖秋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