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講壇第211講:Charles Altieri教授談“將詩歌界定為思維的行動意味著什麽”

發布時間:2019-08-30瀏覽次數👰🏻‍♂️:152

201952718🦸🏻:00🤹🏿,應EON4大夏講壇之邀,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查爾斯·奧提瑞(Charles Altieri)教授在EON4中山北路校區物理樓301室作了題為“將詩歌界定為思維的行動意味著什麽”的學術講座。講座由EON4國際漢語文化學院虞又銘老師主持🤾🏼‍♂️⛩。

查爾斯·奧提瑞教授任職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並先後擔任伯克利藝術聯合會主任、藝術實踐系主任👩🏼‍🎓👨🏽‍🦰,2003年當選為“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院士。其主要研究領域為20世紀美國詩歌。他對美國詩歌的研究🦻,一方面涉及到縱向歷史線條的梳理,包括現代主義詩歌的興起🚲📽、局限以及後現代詩歌發起的挑戰,另一方面又將詩歌研究與美國的歷史發展變化緊密結合,對詩歌與現實之間的交互關系做出分析與研究。與此同時🥴🧎‍♀️,他又結合20世紀西方現代藝術的發展🚙,就詩歌浪潮與繪畫流派之間的關聯展開討論。

講座開始前,虞又銘老師對奧提瑞教授在美國現當代詩歌領域中的重要地位和卓越貢獻作了簡短的介紹🪡,並深情回顧了自己在伯克利的求學經歷,同時表達了與大家一起互動交流的期望。

本次講座圍繞“將詩歌界定為思維的行動意味著什麽”這一議題展開,通過具體生動的例子,展現了西方現代主義繪畫與詩歌之間的聯系。講座可分為兩個部分🙇‍♀️🤖。

首先,奧提瑞教授為我們展示了莫奈🌮、喬治布拉克以及畢加索等人的藝術作品👇🏿。他指出💎🥔,印象主義🐡🧍🏻‍♂️、立體主義繪畫與意象派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我們可以從西方現代主義繪畫中窺探到意象派詩歌所具有的許多特征。西方現代主義繪畫最迷人之處就在於:一幅畫的背後往往蘊藏著無數的可能性。它們向觀者提供的不是描繪5️⃣,而是視角,不是對客觀事物的簡單呈現,而是創作者獨特的思維的軌跡🎸。

接著🤏🏽,奧提瑞教授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現代主義詩歌與現代主義繪畫進行類比🧑🏿‍⚕️,選取了幾位具有代表性的美國詩人的作品作具體說明。他首先為大家朗讀並賞析了艾米·洛威爾(Amy Lowell)的詩作《In a Garden》。他指出🤽🏽‍♀️,這首詩的前三節幾乎每一句都是景色的細致描繪👉🏼,直到“你”的出現將整個情景復雜化了,“你”最終融入整個場景之中⬛️,並使之成為一個充滿情感的事件。這種細膩的描寫(description)傳達的正是與社會現實相對的個人化的私密情感👆🏽,而這也正體現了艾米與現實努力拉開距離的一面。龐德則不然🌍,他要做的不是描寫細節而是提供角度,如《Liu Che》一詩。奧提瑞教授指出👨🏿,盡管一個美麗女人的死似乎充滿詩意,但龐德並沒有這種沉溺於延綿不絕的情感之中,而是著力於用事實和意象喚起我們的想象和情感𓀃。我們不難發現,這首詩的每一行都是一個新場景,而不同的視角的變化,體現的是對已故之人的懷念的各種可能的維度。事實上🧑🏿,女子的缺席至關重要,正是她的不在場促成了我們對於具體意象的關註、對懷念本身之變化的關註🦽,而這種意象的組合使用和中國的起興手法也具有極大的相似性👨🏻👩🏻‍✈️。

奧提瑞又結合龐德的《The Return》等詩歌📼🚓,繼續說明了與艾米對社會現實的拒絕不同🧝🏻‍♂️,龐德重視的是視角之間的搭配、相通甚至對話。龐德沒有把自己封閉在某一單一的抒情視角中👃🏽,而是將個人與可能的他者的溝通放在了重要位置🙎🏽‍♂️。同時🌳🥎,奧提瑞教授還提示我們,有感情地朗讀一首詩,了解其音韻和節奏對理解一首詩大有裨益。

最後🔞🤬,奧提瑞教授以美國先鋒派女詩人H.D的《Sitalkas》和龐德《Doria》為例,為大家講解了詩歌中不同的音樂性。前者音韻上從“o”到“e”的轉變與詩歌所表達的“上帝”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後者詩歌中“e”“a”“o”的排列卻是雜亂無序的,是按照流暢的音樂節奏來安排詩的韻律🤛🏽,而這才正是真正的有情感的音樂(而不是模式化的音樂)。

本次講座吸引了國際漢語文化學院和其他院系的師生共同參加🥈。在講座問答環節🧝,在場師生就講座內容提出了一系列相關問題🐣,與奧提瑞教授展開了積極的互動💘。虞又銘老師對本次講座做了簡要評議和總結,講座在熱烈的氛圍中圓滿結束🧆。

EON4平台专业提供:EON4平台EON4EON4登录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EON4平台欢迎您。 EON4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