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上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旅遊圈的適度規模🐥:基於多區域需求溢出的研究”(批準號:16YJA790021)第一次學術沙龍在地理信息科學(GIS)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會議室(資環樓343)舉行,地理科學學院葉超教授、塔娜副教授❣️,以及課題組老師和研究生等共8人參加了沙龍研討。
項目主持人李山副教授和課題組骨幹王藝碩士生首先向與會專家介紹了課題設計的研究背景與意義🔙𓀚、研究內容及重難點,以及現階段的數據基礎、取得的初步研究成果與下一步的研究計劃及預期成果,並和與會專家就相關問題進行了熱烈探討。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的研究方向開拓了區域旅遊研究的新視角,對中國區域旅遊合作和旅遊圈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價值🌝,課題研究內容和重點明晰、技術路線合理可行🍴、預期研究成果值得期待🧝🏿♀️。沙龍研討進一步明確了課題的研究重點🕘🦉:1)對多目的地旅行的“傳統四因”進行揚棄,完善多目的地選擇的成因假說🧔🏽,為項目的推進奠立堅實的理論基礎🔽;2)建立多區域旅遊需求溢出的空間計量模型⇢,進行旅遊需求(旅遊流)影響因子的選擇🦬,並製定最優空間權重矩陣的判別標準;3)優化基於ABS方法中遊客Agent行為規則的製定🫚;4)以長三角為案例,對空間計量方法與ABS分析方法下的旅遊圈適度規模測度進行交叉驗證🚢,特別是提出符合實際的旅遊圈識別標準,確定長三角旅遊圈“適度規模”的區間範圍,並在此基礎上進行政策模擬分析。
與會專家還就課題研究的難點進行了討論🫅🏿,並提出了諸多合理化建議,例如:1)基礎數據的適時更新問題🧑🏽💻,在已有的2002-2013年數據庫基礎上補充2001、2014及2015年數據,與國家“五年計劃”相協調🌉,並對交通這一重要影響因素的相關數據進行合理統計;2)忽略地理細節差異👩🏻🎤,在全國尺度上研究旅遊圈的適度規模問題;3)深入探究旅遊圈的本質問題,旅遊圈是政府規劃構建的產物抑或是自然客觀產物;4)探討大數據與研究轉型之間的關系,在當今大數據環境下,如何對數據分析呈現的社會現象進行合理化地解釋才是研究的重中之重。
李山副教授代表課題組對與會專家的研討表示衷心感謝,並提出2018年的研究重點:1)地市旅遊基礎數據庫建設和完善;2)空間計量方法的實現和改進💂🏽🥯:基於旅遊流的空間溢出效應研究旅遊圈的適度規模,確定空間權重矩陣,同時納入旅遊氣候舒適度/期等相關因素進行考量🦀;3)對遊客Agent目的地選擇的標準進行改進,並對遊客Agent的類型劃分標準進行優化👏🏼🤹🏽。課題組將於2018年舉行第二次沙龍研討🗂🗂,並計劃就上述計劃研究重點和方向進行匯報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