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由教育學部開放教育學院李鋒主持的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中學生網絡學習伴隨式評價及幹預機製”研討會在開放教育學院305會議室舉行。課程與教學系王吉慶教授🧔🏼♀️🚶🏻♂️➡️、教育信息技術學系吳永和教授📲、教師教育學院蘇小兵副教授🧑➡️、普陀區教育信息中心王世達主任👱🏿、青浦二中周世傑老師、柳瑞雪博士、隋珊珊碩士等參加了此次課題開題會。
李鋒首先報告了課題立項的相關情況,從國內外研究現狀和趨勢🧝🏻♂️、我國中學生網絡評價中的現實問題㊗️、課題研究的價值和意義等方面呈述了項目研究背景,匯報了已有研究基礎🍉👷🏿♀️、課題研究計劃和預期成果,提出課題研究面臨的重要難點問題🫱🏽,隨後與會專家就研究中的重要問題給出了指導和建議。
吳永和教授認為課題論證思路清晰🧛🏿,研究基礎紮實,前期做了大量工作。從研究任務來看,他建議將成果中的著作成果改成研究報告初稿更好,研究內容要再聚焦一些;從評價數據采集與分析來看👩🏼🌾,不同數據需要多模態化,應掌握核心指標,通過調查訪談收集數據,形成數字畫像,附加已有研究案例,考慮案例的迭代。王吉慶教授認為伴隨式評價模型在研究層面要求過高🏵♐️,建議調整為模型框架;可穿戴設備的配合研究,可以作為一個延伸的內容點🏋🏿♂️,但不要作為主要研究內容👰🏽♀️。蘇小兵副教授就評價的對象和模型建設方面,提出針對學科內容進行案例分析,提高研究的可操作性。周世傑老師建議🤹🏻♀️,要聚焦學校應用層面的網絡平臺👨🍼,借助二次學習微視頻🏃♂️➡️、典型試題👩🏻🏭、章節知識點歸納進行伴隨推送。王世達主任認為伴隨式評價的幹預主體和幹預任務提出建議💲,認為幹預研究應以策略和方法方面研究為好,教師和學生互動及時性🧑🏻🦼、時效性問題也需要考慮⚖️。
與會的專家對課題研究進行了深入討論,梳理出“研究內容要聚焦,具體模型要細化,案例類型要進一步明確”等的建議🧙🏿。通過這次課題開題活動🩳,課題負責人對於課題研究思路更加清晰,研究框架也趨於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