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下午,國家社科一般項目“基於文化符號學的道教真形圖研究”中期沙龍在華東師大閔行校區人文沙龍舉行😘🖍,沙龍的主題為“洞與道💁🏽♂️:道教‘洞’概念原義——作為道教真形圖的哲學基礎”,項目負責人為哲學系蔡林波副教授👩🏻🦯➡️🦹🏻,哲學系張曉林教授🌎、宋錫同副教授等師生參加💞。
本次沙龍主要討論了道教裏“洞”的概念,這是一個具有深刻思想意涵的哲學範疇,具體涵蓋了四個方面的內容:就其文字義而言💆🏿♀️,其本身為“疾流”🈸、“合流”、“眾水匯流成大湖”之意,道教乃取其抽象義,把“洞”規定為“混合”、“合和”或“合氣”、“混氣”之義👩👩👧,用以展呈“道”的豐盈存在性🚣🏻♀️:就其本體義而言,“洞”是對“道”之渾沌混氣狀的喻象揭示——“混洞”;就其認知義而言,“洞”是趨向於“道”的生命認知實踐🧶,是對“知一”或“合一”方法的機製性規定——“洞觀”或“洞照”;就其境域義而言,“洞”是對“道”的空間性之設定,其呈展為一種合氣之域——“洞天”。總之,在道教思想視域🛤👩🏼💻,“洞”概念實質上是對“道”之存在的具體性和意象性表達,是其象形哲學思維的充分體現。洞的哲學🧗♂️,實質上也構成道教真形圖的哲學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