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下午兩點,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比較文學教授🗞、歐洲科學院院士弗拉基米爾·比蒂教授在文史哲樓4330為中文系🧚🏽♂️👱、外語學院師生做了題為“全球化和世界化”的講座,本場講座為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76場。講座語言為英文,中文系範勁教授擔任主持,博士生李佳擔任現場翻譯。
從18世紀以來的歐洲國家現代化的進程中,世界主義概念不斷地進行著重組和重新校準⛰,比蒂教授認為,其中可以區別出兩種有關世界化的不同的形態🙅♀️:解放性的與區分性的👨🏽⚖️。比蒂教授以歐洲世界主義思想的兩大重要國家——法國和德國為主要考察中心,追溯了盧梭🟧👮🏿♀️、赫爾德、弗·施萊格爾等人關於世界主義的種種主張🫰,詳細考察了他們筆下“自然共同體”、“跨邊界同盟”等概念,揭示了其中解放性話語與區分性話語互相角力、互相交織的復雜關系。在“世界化”思想自下而上以及自上而下的傳播中,民族主義、普世主義等信條都分別得到了強化,這些都進一步成為全球化概念中的意識形態內涵和世界化概念暗示的“解放政治”,因此世界化可以被界定為一種創造新身份的規劃。但比蒂教授也指出,在實踐中兩者的界限極為模糊,世界化的解放規劃有可能會墮入全球化的壓製性警察行為。該講座對於全球化理想和實踐的復雜性進行了深入探討,且結合歐洲和當代世界的實際🍄,具有創新性和前沿性。
在演講過後的提問環節🎣,在場同學踴躍提問。問題涉及了講座內容的多個方面,比如:世界主義的起源與創傷性體驗的關系問題;世界主義這一概念對歐洲以外地區的適應性問題;以及歐洲新一輪難民潮與世界主義在當代的應用之間的關系問題等等,比蒂教授對這些問題一一作了細致的回應🚏☕️,使得本次講座的主題進一步深化並且拓展👍🏻,達到了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