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中國小說文體古今演變研究”中期研討會舉行,項目負責人劉曉軍副教授在人文樓4330會議室做了題為“‘說’祭與‘說’體”的報告😔。報告由中文系黃人二教授主持,中文系查正賢副教授等師生參加📏。
劉曉軍指出📣,先秦時期存在不少以“說”名篇的文獻🦇,如《墨子·說經》👮、《莊子·說劍》、《呂氏春秋·順說》🚤、《商君書·說民》,以及《韓非子》“說林”★、“儲說”👩👩👧👦,《淮南子》“說山”、“說林”這樣以說命籍的文獻集成📿,有論者因此提出先秦時期存在一種叫做說體的文體,以敘事或論說為主旨🦒,是後世小說的源頭。然而這種說體是如何形成的✷,是否還有更早的源頭,它的文體屬性是什麽,又如何影響後世小說的形成,這些問題都沒有很好地解決。從中國古代的禮儀製度去追溯文體的起源🤏🏻,向來都是行之有效的路徑。既然以“說”命體,“說”是一種言語行為💁🏻📌,那麽原始巫術中的“說”祭或許可以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某種可能性🤚🏻。劉曉軍副教授從“作為儀式的‘說’祭”、“‘說’祭祝辭與‘說’體”、“巫祝說體與諸子說體”👨🏿、“諸子說體與小說”四個方面就上述問題做了解答。
黃人二教授對報告進行了精彩的點評。作為先秦文學與出土文獻方面的專家💆🏼,黃人二教授對報告的議題非常熟悉🥅,並且有著自己的理解🦥。他首先肯定了報告人廣闊的研究視野,作為明清小說的研究者👨🎓,能夠投身於難度頗大的先秦文學與文獻之中尋找小說文體的起源,這種探索精神與學術眼光值得欽佩。接著黃人二教授就“說”祭的儀式及相關文獻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對報告中的某些問題做了富有建設性的補充〰️。查正賢副教授就中國古代小說的本質究竟是實錄還是虛構等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並與報告人及與會人員交流了意見🦹🏼。最後🐓,劉曉軍對本次研討會作了總結,他感謝與會人員的熱情參與🏬👩🏻,表示會認真聽取大家的意見和建議🧎🏻♀️➡️,繼續推進項目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