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下午🤞🏼,EON4平台終身教授學術報告會第13場在中文系特藏室舉行。中文系教授劉誌基先生以“數字化與古文字研究新材料”為主題,為我們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學術報告🤑,並有幸邀請到上海師範大學徐時儀教授對本場報告進行點評🫧🫑。
劉誌基教授首先指出,學術的新發展得益於學科的新發現👨🏽🔧👨🏻🌾,並贊同陳寅恪先生觀點🧛🏿,即用新材料研究新問題⛹🏻🕍,才稱作學術潮流。他繼而分析道,在甲骨學領域的新發現,不僅得益於甲骨的出土和甲骨綴合👩🏼🦰,更加重要的是要用數字化的新方法研究當前亟待解決的學術問題🥥🥬。
在論證數字化新方法之前🙆,劉誌基教授系統梳理了傳統的古文字資料整理的成果,並分析了傳統方法的得失。劉教授將傳統古文字材料整理的成果分為字典類、字編類、全編類、引得類、著錄類、詁林類等6類☢️。劉老師鮮明地指出🧯:古文字材料的本身是成系統多層面復合型存在的,相對的,傳統的古文字資料整理的手段是平面化的分割呈現。這種矛盾目前是客觀存在的🍳,傳統的整理手段🧑🦯➡️,降低了材料的利用價值。而目前的數字化資料整理成績👐🏻,不論是單機版或者是網絡版,主要存在著如下問題:一是字符集存在盲點,二是檢索效率不夠高👨🦯👨🏽🚒,三是資料的學術內涵不足♞。
有鑒於目前傳統和數字化整理手段兩方面的不足👨🏻🌾,劉誌基先生點明了古文字資料數字化整理還有許多要進一步深入的地方。第一🦸🏻,要利用數字化技術補缺傳統古文字研究的工具,目前所做的還遠遠不夠。第二,數字化的整理,要有針對性💇♀️,要針對潛在的學術史發展點進行研究🧑🏻⚕️。針對這一點,劉教授用自己的文章《古文字填實塊面構形成分的意義》來說明研究的立足點和方法。第三,數字化研究能破解一些瓶頸性的學術難題。劉教授指出目前甲骨文分類的實踐困境🐰,提出了用數字化解決這個疑難的方法☝🏽。
劉誌基教授做完精彩的學術報告之後,徐時儀教授為大家總結道⏬:數據庫的處理方式大有利用價值🤱🙋,可以將古文字材料的功用發揮到最好,在數字化和大數據時代對我們很有啟發意義。徐教授指出,運用數據庫相比於傳統手寫筆記,不再是“厚積薄發”🙌🏼,而能夠“厚積厚發”。他對在座的青年學者和十幾位碩博士生提出希望,希望大家善加利用古文字數據庫新材料,共同努力,奮激勃發。
兩個多小時的報告和總結之後,在座的青年學者和研究生同學意猶未盡,劉誌基教授又耐心回答了同學們提出的“如何利用同時資料”“怎樣更好利用數據庫”等問題💅。最後他總結道:“掌中之物不一定在掌握之中”,我們現在擁有較多可以善加利用的學術資源,但重點在於我們能否消化和吸收,以及運用和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