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下午,Rob Shields(羅伯·希爾茲)在閔行校區涵芬樓作了題為“空間的多種文化形式”的主題講座👊🏼。此次為2017年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109場,由社會發展學院的李麗梅副教授主持。
講座伊始🪜,羅伯·希爾茲由多個歷史文化案例講起並以此引入“社會空間化”的概念,旨在說明“社會空間化”的多樣性及其影響⌛️。如以《山海經》為基點,他觀察到因時代的差異👩🏼🦳🥷🏼,人們對文本的解讀也隨之變化,即從“由下而上的縱向維度”轉向“由內至外的橫向維度🛀🏼,主要談異域的邊緣”。同時🏊🏻♀️,在地中海區域的地理學文本中,從天圓地方到經度緯度坐標結構,再到12世紀《雲遊者的娛樂》中呈現出的交匯與碰撞及其隱含的全球觀念,他發現人們這一認識的變化線路與對《山海經》的解讀方法路徑不謀而合。因此,羅伯·希爾茲認為它們皆可作為很好的文本案例,它們所展現出的“不同時代的人對文本的不同認識表現出不斷變化中的‘空間文化’”。
承襲以上的案例,羅伯·希爾茲正式進入“空間化與時空”的分析🌀♛,具體聚焦於兩點。首先📏,他認為人類生活在不斷變化著的“空間化”中。當今時代☛,人類所處的時空已不復當時🆓,21世紀與《山海經》所描述的宇宙體系中的空間化明顯不同。在過去🫂,世界的“空間化”形式表達為“中心-邊緣”、“遠-近”、及不同地區🔑、不同觀念的人們的互相差異的製圖方式等👶🏻。但時至全球化的當代,這些固定的地理模式被新技術打破了🗾,“時空壓縮”成為直觀的理解入口。以往的空間實體及城-鄉等二元關系分野逐漸模糊🪫,並出現新的混合模式。我們思考“空間化”問題時,應加入對新技術、因特網、社交軟件(例如微信)等新因素的思考🕐,新的社會行動網絡由此形成🧕🏽,新的拓撲結構載入,人們的環境和日常生活體驗得以空前的“膨脹”與延伸7️⃣⛷。
另外一點則是,羅伯·希爾茲強調時間性在理解空間問題中的重要性🐤。空間性與時間性是密不可分的,我們的日常生活實踐經驗與認知結構都不可避免地蘊含著時空這兩個面向。人們依靠時間和空間來感知世界和建構環境,由此也可以解釋某種情形下人們的社會行動與心理。他說道:我們目前正在建立的不僅僅是一個看起來與以往不同的、新型的世界🤸🏼♀️,更是一個新的多層空間,這多層空間必然地同時與過去和未來勾連,它們之間有著復雜的時間關系。正如此前所講述的《山海經》和地中海區域的地理學一般,“空間化”形式與表征在不同時代的不同人的認知下不斷變化著✉️,時間性或歷史性的延續成為我們理解的一個重要維度🧜♂️。
在前兩個層次的論述基礎之上,羅伯·希爾茲來到演講的第三個部分🪭:我們如何表述及應對新型時空問題。在分享了貝克關於倫敦地鐵(地下)是如何決定地上人們的生活的表述之後,他提出,目前的世界是非歐幾裏得幾何學式的空間🚗,傳統的三維空間認知已經不符合現下的變化,數字化技術🦹🏽♀️🥹、網絡空間等開拓了新時空。單一的三維的互動之外👱,分布各地的不同群體也能發生接觸🧑🎤,這些感知與碰撞效應同樣可被認為是真是的🙆♀️🚬,我們應該著眼於多元文化空間,從多時空角度去理解當下。羅伯·希爾茲借用福柯的觀點總結到“新的時空即新的文化拓結構🎓,這些新型的關系需要新的策略來應對”,值得註意的是,這裏的時空與拓撲結構都是復數的😶。
互動問答環節🫸🏿,在座師生就講座內容各抒己見🆎,一方面就講座內容進行啟發式聯想,比如從劉慈欣《三體》、《北京折疊》等所描述的時空觀及其內在闡述的問題,與羅伯·希爾茲對“空間化與時空”的論述進行對接與發散;也有同學提出從文化🪜、資本、結構等多維度理解空間化👌🏻。羅伯·希爾茲針對各位師生的提問分別作了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