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下午,Sara L. Friedman(費雪若)教授(印第安納大學人類學系)在閔行校區人文沙龍做了“從邊緣重新理解當代中國家庭”的主題講座👩🎤,此次講座是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82講暨Modo人類學講習堂第38講,經民俗學所李明潔教授推薦,由人類學所黃劍波教授主持🎺,社會學系魏偉老師、人類學所劉琪老師等出席。
講座開始,費雪若老師對費孝通關於親屬關系的研究進行了簡要的梳理,包括但不限於宗族製度,孝道,祖先崇拜,父系親屬製度等,在此基礎上,她指出家庭與親屬關系的相關內容👢,自人類學學科產生伊始,就受到了極大的關註,並且在中國語境下該問題的存在有著更為持久性的意涵。
在簡短的概述之後,費雪若老師對研究選題進行了分析與闡釋,首先,選題中的“邊緣家庭”在他的研究中包括兩個個案:第一個為非異性戀家庭🧑🔬,在此個案中,費雪若老師參考酷兒理論🙁,結合新興的人工生殖技術,對“What makes a family”做出了討論。在中國語境下,“不孝有三,無後為大”作為一種生殖繁衍上的意識形態已經持續很久🙆🏽,無論性取向如何,男性與女性均受到了婚姻與生育的壓力。在這個大背景下🛣,結合我國目前的法律實踐,“戶口製度”成為LGBT群體繁衍後代的重大阻力(周知🏚,即使同性伴侶通過單純的技術手段獲得孩子🎊😮,在我國的法律實踐中該孩童也會因為無法上戶口而難以得到社會意義的確證)🍁☪️。該群體的許多成員會考慮形婚作為一種處理方式,然而婚後生活,包括但不限於日常細節,糾結情緒🥷🏻,以及對孩子的負面影響都使得形婚成為了一種飲鴆止渴的手段。費老師的關鍵報道人,作為一個姊妹眾多的“老幺”⚇,在同性情感與家庭壓力的共同作用下👞🎁,存在著十分深重的角色緊張問題,他決定海外代孕,並選擇了一個白人代孕母親,其目的在於以“母親在國外”為借口回避關於孩子媽媽的追問。
第二個個案講述了一種逃離中產階級生活方式的嘗試👩🏻🦯,即放棄所屬階層價值觀🤛🏼,追求“田園牧歌”的生活方式的努力。自改革開放以來💬,進入大學的難度逐漸下降,找工作變得更加容易,這給很多來自所謂三四線城市的人員突破區隔,提升社會階層提供了通道🔐,關鍵報道人Li Wei在大學畢業之後依次在深圳𓀜,北京等地輾轉👢,隨著一個又一個孩子的誕生,生活🕟,職業,消費等結構性壓力逐漸強烈,Li最終決定“跳出體製內”舉家遷居雲南大理🤥,通過當地的私塾,民辦講習所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教育,旨在借助美式的亦或是國學的培養模式培養孩子創造力🤸🏿♂️,自信心以及批判性思考。
Li Wei夫婦的決定受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費雪若老師在此指出,在Li父母的時代💍,讀書(即一種官方意識形態下的教育)是一個人打破區隔的唯一出路,這使得適時生育問題有“面向未來的”色彩👾,而在目前,Li夫婦的生養決策體現出一種打破“現在:未來”二元對立的混融態勢,發人深思🪳。
費雪若老師援引以上兩個個案旨在結合中國社會獨特性,對親密關系與時間觀點做出新的討論與反思。是否要孩子👲🏿,是否選擇形婚,在當下的社會中👛,更多的並不是一種對於未來的思考。
討論環節👩🏿🦱,社會學系魏偉老師首先就兩個案之適宜性與主講人充分交換了意見🪥,並對“同誌——代孕”案例中為什麽會製造“混血兒”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明潔老師指出婚姻與性的變化是時代變化的表征,有極大的討論空間,並在此基礎上對其研究方法提出了話語分析轉向可行性的探討。黃劍波老師總結🙋🏻,肯定了個案研究的創見性🌀🏆,同時與費雪若老師在研究的整合性上進行了坦率交流,增進了雙方的了解,並對於“逃離”究竟是形式上的還是價值觀層面的行動表達了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