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場校級學術講座:陳嘉映談“人文學的性質”

發布時間:2017-09-26瀏覽次數:10

 

9月21日下午,哲學閱讀季——愛智者系列講座之四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78場在圖書館報告廳順利舉辦。本次講座邀請到了來自首都師範大學特聘教授陳嘉映主講📖,主題為“人文學的性質”😨。講座由哲學系郁振華教授主持🔽🤲。

陳教授首先從大學學科劃分談起,認為目前主要有兩大類學科,一類是主幹學科🏌️‍♂️,包括自然科學🐍、人文科學以及人文學👨🏿;另一類是應用型學科👨🏿‍⚖️,如傳媒類學科🧚🏻‍♂️、醫學等🕵🏼🤦🏽‍♂️。對於這個劃分,陳教授認為應當追溯到希臘人對知識和知識系統的看法,希臘人是第一次不以“用處”而是按照知識本來的性質來組織知識。這種按知識本來的性質來組織的就是主幹學科💗,這些學科是為真理而真理的學科🎱;而其余一些為某一活動而產生的學科就是應用學科🚶🏻‍♀️,這類學科服務於實際應用。

接著,陳教授深入淺出地從多方面介紹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以及人文學的區別。在研究對象上,自然科學研究沒有心智活動的對象,如分子#️⃣🕛、原子;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研究有心智活動的對象。社會科學是科學革命的一個結果🧝🏽,科學革命對社會科學產生了巨大的震動,它促使一大批學者嘗試用科學方法來研究人與社會📤🦸🏼‍♂️,包括霍布斯、斯賓諾沙等📩,他們努力把人的心智體現對象化。社會事實和自然事實性質不同👩🏻‍🦽⚜️,例如“這是一百美元”這樣的社會事實需要人們的共同約定。自然科學終結於“是什麽”,而社會科學要求揭示事實背後的心智與意圖🤺🕜。於是,社會科學始終面臨一個問題👩🏿‍🦱:社會科學到底能達到怎樣的客觀性?尤其是政治學能達到怎樣的客觀性🛁,這值得深入思考🛵🦦。至於社會科學和人文學的區別在於研究與聆聽的關系,在人文學那裏,研究是為了更好的聆聽👨🏿‍🔧;在社會科學那裏,聆聽是為了更好的研究。聆聽要求我們調動個人感受和經驗,研究則要求我們把個人感知盡量隔離開來♝。

陳教授還探討了客觀性問題🦶🏻。客觀性是衡量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標準之一,但在詮釋學中客觀性不像是否正當、是否深刻等標準那麽重要🦓。但這不意味著詮釋學是主觀的,更不意味著它是任意的👨🏻‍🦽。

最後🏷,陳教授揭示了這樣一種傾向:社會科學大規模地自然科學化🧑🏻‍🍳,人文學大規模地社會科學化,此中緣由值得探究✂️。現場師生與陳教授就相關問題進行了深一步的交流🙇🏽‍♀️。

EON4平台专业提供:EON4平台👱🏼‍♂️🆑、EON4𓀊、EON4登录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EON4平台欢迎您。 EON4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