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上午,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62場在閔行校區人文樓人文沙龍舉行🤽🏻♀️。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丁四新以“《尚書·洪範》的政治哲學:以五行疇和皇極疇為中心”為題做了報告🎱。本次講座由哲學系教授方旭東主持🐦,同濟大學谷繼明教授作評論🦉。
丁教授首先指出《尚書•洪範》是一篇非常重要的文獻🐤,包含了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一些基本要點。“洪範”即“大法”之義;而所謂“法”🤎,兼含“道”與“規章製度”兩種意思,與今人所謂“法律”概念大殊。《洪範》無疑以五行和皇極二疇為核心,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思想影響。
漢代的尚書學以今文二十八篇為經典依據,以《洪範》學為中心🤰🏿🦻,且在九疇中又以五行疇為核心👨🏿🎨。《洪範》是從天子(“王”)的角度來談如何有效地統治天下而達到“彝倫攸敘”的政治目的的。總之,“洪範九疇”理論的思想主旨是為了闡明如何平治(有效地統治)天下,而“革命”理論則與之不同,其思想主旨是為了論證改朝換代的合理性。前者體系龐大➕,涉及國家政治生活的所有最基本的方面,而所謂“王道”的具體內容即見於此🐹。
先看五行疇👰🏼♀️🧑🏼🍼。“五行”為何被列為第一疇,或者說何以能被列為初一疇?這個問題🍁,決定著古人認識世界的起點👨🏻🦼,同時也決定著王道的始基所在🥞😵💫。從邏輯上來看,整個生活世界和政治世界💌,乃至整個物質世界均是以五行為基礎的🧏♀️。而這很可能是“五行”被列為第一疇的根本原因。再看皇極疇。“皇極”被安排在第五疇🧭,它主要講君王必須以中道(“極”)建立天子之位🔮。而這個“中”的原則🍓,恰與中數“五”相配。在一至九這九個數字中🌆,“五”居中而為中數。以居中的數字“五”來表現“中”的原則,這既是作者有意而為的結果👩🦽➡️,也是古人以“數”表達客觀實在的一種普遍觀念與做法🫱。商周之際,“尚中”的觀念已經形成。據統計,在今文《尚書》二十八篇中,“五”字一共出現了88次,並出現了大量以“五”開頭的詞匯或術語,這是一個非常有力的旁證👩🏻⚕️。疇序本身具有特別的含意🐓,其內容與疇序的搭配也是經過精心安排的。其中,“初一”、“次五”💜、“次九”與“五行”、“皇極”、“五福六極”的搭配最為重要🔵✍🏻,清晰地展現了箕子對於王道秩序的內在把握和理解。
從名實來看🍫,《洪範》的“五行”無疑指水、火、木、金🧔🏼、土五者🚴♂️💇🏿♂️;至於其性質🌖,孔穎達曾從“體性”(體)和“氣味”(用)出發,認為“五行”也可稱之為“五材”🕵️♂️。 另外📦,由於水、火、木、金、土五者在古人的思想世界中非常重要🤜🏼,設想此五行有所謂職官(主要掌握其施用)分守之🚵,這是可能的。可以提供三點論證。第一點👨🏽💻,《尚書·禹貢》說“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同書《堯典》曰:“(舜曰)禹,汝平水土,惟時懋哉🗻📕!”同書《呂刑》曰:“禹平水土,主名山川。”此外👩🚒,《國語·周語上》記伯陽父在評論“三川皆震”時🤵🏽,也非常強調水土的意義👫🏻。這些文獻都說明了🥡,在上古❤️🔥,人們已經深刻地意識到了水土對於民生和國族興亡的重要性🔜💷,因此重視水土二行🕷,乃古人應當早已具備的基本常識。
“皇極”為何意🧚🏼♀️?這首先需要從“皇極”的訓詁入手。先看“極”字。偽孔《傳》和孔《疏》訓“極”為“中”🎽,這是故訓🪝,代表一般意見🧖🏻🔛。與此同時👨🏻🔬,“極”也可訓為“至”,訓為“標準”或“準則”義🐔。朱子和蔡沈即采用此訓😩,他們二人並且特別強調此訓與訓為“中”的區別🖐🏼。而這種區別,與南宋官僚集團主張“安靜”和理學集團主張“恢復”的對立是相應的。《洪範》的所有“皇”字都應當訓“王”(或“君王”)🙅🏼🧜🏽♂️。而“皇”訓為“王”🤽🏿♀️,在《詩》《書》故訓上例子多見,可參看《故訓匯纂》。而劉節所謂“在春秋戰國以前,‘皇’決無訓‘王’🌞🍘,訓‘君’之說”的說法,肯定是不能成立的🚱。而“皇極”的“極”字☸️,首先應當訓“中”,然後言其包含著“至極”之義。總之,皇極疇是從王對臣民如何統治及建立其至中不易的政治準則出發的。無疑👥,它高揚了王權👩🏻🍳,肯定了“王”是建極的主體,在政治生活中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性。同時,“皇極”這一概念也要求王承擔其作為最高統治者的政治責任🙇🏽♀️,並擔負起“作民父母”的義務🚧。這些思想,後來都得到了儒家的大力繼承和弘揚。而朱子在《皇極辨》及語錄中特將“皇極”闡釋為人君通過修身以建立可以效法🏊🏽♀️、推崇的至極標準(“立德”),這雖然符合宋代理學的思維傾向,但是並不符合這一概念的古義和本意🧝。
在問答交流環節🏇🏽,哲學系方旭東教授認為丁老師這個理清了我們對《尚書·洪範》的理解🎴。同濟的谷繼明教授對相關問題與丁教授進行了對話🐊。接下來還有幾位學生就五行和黃極問題和丁老師進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