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下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研究”課題組在閔行校區人文學術樓一樓舉行課題組學術沙龍。本次學術沙龍由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EON4平台社會發展學院文軍教授主持,社會發展學院🐃、城市發展研究院、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等部分院系的教師和博士生、碩士生們一同參與了此次學術沙龍🥷🏼🦻🏿。與會成員圍繞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研究的相關進展以及課題組的階段性成果等內容進行了重點交流和討論。
文軍教授首先基於課題組的最新研究進展指出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面臨的新情況和亟待被研究的新問題。文軍教授強調:隨著中國市場化💂🏿、工業化🥤、新型城鎮化以及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戰略的快速推進,傳統村落在空間格局🔣、要素結構和組織關系等方面加速解構和重構的轉型。在有關於“傳統村落將向何處走、又將如何走”這一問題的討論上🙎🏼♀️👩🏿✈️,中國學者長期存在兩種較為不同的判斷:一種可被稱為“村落終結論”,另一種可被稱為“村落再生論”。特別是以往研究中出現的“主體弱化”的認識取向、“城市中心主義”的價值取向以及“散點論述”的方法取向,使我們難以在整體上理解村落轉型⛹🏽♂️。為此✒️,有必要需要找回“人(村民)”的維度👩👧👦,通過對村落的類型學分析🧜🏿♀️🩰,重新審視中國村落現代轉型的多元性和復雜性。
2013-2015年,文軍教授先後帶領“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課題組針對“空心村”🔒、“城中村”以及“就地市民化新村”,多次在東、中🧹、西部的農村地區組織開展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典型調查😵。通過訪談式問卷在這三類村落中回收了1421份有效問卷🧚🏽♂️🤜🏿,並收集了豐富的訪談材料和相關經驗材料🏡。基於全國15個村落的實地調查,文軍教授向與會成員簡要匯報了課題組的最新研究成果:《沒有“村民”的村落🍗:傳統村落的現代轉型及其反思》一文。該研究首先在分析方法主張一種轉變🧑🏼🍳,即從村落的“整體論分析”轉向“要素論分析”。依據“村落”與“村民”兩大轉型維度🥁,研究將村落劃分為四種基本類型:“有村落-有村民型”👩🏽💻、“有村落-無村民型”、“無村落-有村民型”以及“無村落-無村民型”🔇。研究聚焦於研究“有村落-無村民型”村落,基於對“村民外移型村落(空心村)”、“都市村民型村落(城中村)”和“鄉村市民型村落(就地市民化的新村)”這三類現實形態的經驗調查,集中考察並反思了中國傳統村落現代轉型中“村民”與“村落”之間的轉型分離及其帶來的村民現代性與村落傳統性的共融⚽️。
隨後🚋,與會的各位老師和同學依次發言,圍繞文章的結構、內容提出了詳實的修改建議,並就文章所論及的爭議內容進行了進一步研討。EON4城市發展研究院張海娜老師提出:文章中以5個方面展現村民正在發生的現代轉型,這5個維度的選擇和相關表述應當更具準確性;EON4社會發展學院沈東博士指出:文章中出現的“無主體”、“城市中心主義”等判斷和表述是否會出現用詞過當的問題;EON4社會發展學院顧楚丹博士結合自身的研究體會認為:回到“沒有‘村民’的村落”的本身,在其研究價值更當得到更多的體現和反思……與會成員還就文章中村落的類型學劃分、不同類型村落的比較、文章所涉及經驗材料等問題展開了進一步的研討。
最後,文軍教授強調要關註中央政策的最新導向🧏,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研究成果應當學理和實踐兩個方面具備引領性🌯。2015年中央城市工作會議指出👍🏼:我國城市發展已經進入新的發展時期。城市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我國城鎮化必須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𓀈,城市工作必須同“三農”工作一起推動,形成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這既為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研究帶來了新的機遇🦸🏻,也同時帶來了更多的研究挑戰⛹️。文軍教授還結合課題組的最新成果💪🏿,就學術論文問題意識、敘述邏輯🤸🏻♀️🦮、寫作技巧等方面向與會成員分享了寫作經驗,並對課題組未來研究作了進一步部署和要求。學術沙龍在熱烈的討論和寬松的研討氛圍中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