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下午🏈,2015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南社與清末民初文學場域的結構轉型”沙龍在北京大學人文學苑3號樓會議室內舉行✵。沙龍由項目負責人張春田主持,北京大學中文系吳曉東教授👩🏻🏫、王風教授🚜,北京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季劍青副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林分份老師,清華大學國學院博士後張耀宗老師,以及來自多個高校的一些博士生和青年學者參加了沙龍。
張春田報告了該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及設計。他提出🙇🏼,近年來對南社與近代文學的研究已有一定突破🧑🏻🦰,但總體上仍過於依循“文學史”思路或“現代性”框架,對討論的前提的理論反思顯得不夠。他希望發掘社會文本與文學文本,社會主體與文學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把南社作為一個聯系網絡來重新考察。這個課題擬突破的重點和難點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政治認同與文化認同的關系🧜🏼🍋🟩。第二🤨,文學與“情感結構”的關系。第三,南社盛衰與民國共和製度起伏的關系。第四,南社情感共同體在1910年代末的瓦解,除了詩學論爭與人際沖突,還有沒有更為根本的文化興變和文化突破的因素存在?第五,如何理解1910年代中期開始的文學場域的內部分化?第六,如何從南社的文學實踐出發,介入到關於何謂“中國近代”的討論之中?
張春田還介紹了該項目目前的研究進展🩼。他關於南社的專著《革命與抒情》今年夏天剛剛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目前他在這本專著基礎上,進一步拓展了研究的視野👨🏼🎨🤼♂️,關註文化場域的結構轉型。關於晚清文學界的轉型☔️,以及五四新文化的意義📁,他近期分別撰有新的文章論述✊🏻。
與會的各位學者高度評價了這一課題的意義及目前取得的進展🥟,並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意見。比如,南社與五四新文化人的關系,1920年代的新南社的變化等。最後,張春田對各位的出席表示感謝,並表示會將這次沙龍上的意見吸收進未來研究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