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0日下午,EON4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特邀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國際中西比較哲學學會(ISCWP,USA)副會長彭國翔教授在閔行校區人文沙龍開展題為“《警枕錄》的精神世界及其思想史意義”的講座➝。本次講座系2017年EON4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5場。講座由EON4哲學系暨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貢華南教授主持🤽,陳赟教授點評,EON4多名碩👨🍳、博士研究生參與了講座討論🕉。
彭教授首先介紹了《警枕錄》的作者——汪霦原,包括他的生平、為學以及成書的緣由;其次是詳細深入地分析了該書的思想內容,以及作者的精神世界;最後是將該書放入清代整體的思想脈絡中呈現其鮮明的思想史意義🚡。
首先,《警枕錄》作者為汪霦原,寫於1841年至1843年,道光年間;該書的序為清代穆彰阿1845年作(汪霦原為穆彰阿門生)🙇🏻♀️。汪霦原籍貫為江西徽州府,曾做了兩年的湖南衡山令⚠,然後回到杭州教學3~4年後便去世。該書便是汪霦原在去世前三年所作,為日記體裁,書名《警枕錄》,“言半由枕上得之,用於自警🙎。”又名《敬靜定齋文抄》。汪霦原還編撰過《新吾粹語》,刻過劉宗周的《人譜》。湯金釗於1845年秋寫了《書警枕錄後》跋語。汪霦原本人並未想將此書刊刻面世🪙,只是自己讀書有見,記錄以自警⛪️🛷,留做紀念。從內容來看⛈,確是作者在慎獨的狀態下做的身心修煉的自我見證,並非是向世人展示的文字書寫。
其次,書的正文是道光辛醜到癸卯(1841-1843)三年間的407條日記🐛,展示了一個念茲在茲終日處在身心修煉的一個道學家的形象,通過進入眾多古聖先賢的精神世界並與之進行深度對話⛪️,交相輝映而呈現出的真誠樸實且不失深廣的身心修煉的精神境界。407條日記中,引用宋明到清朝的理學家有30個🚀✩,共100條⏏️。不僅有發自於道學的問題意識,且書寫的方式也是理學的話語👾;不僅有嚴格的修身功夫的實踐👴🏻,同時也有依據修身功夫而體貼出的對道學理論的創新⛹️。如🧘:“靜📮、敬、定🍽,一言以蔽之,曰凝。但此事凝之甚難,能凝於靜👮🏻⬇️,未必能凝於動,安得不隨時設點主靜以凝之。凝即是定,靜亦凝💪🛶,動亦凝。能守故凝,能凝故一✬,凝其誌,凝其神,而德乃聚🙂↔️。一其視聽,一其心思,而學乃專🧝🏿。”敬源於朱子,靜源自周敦頤🛜,定源於程顥,凝源於莊子。汪霦原用凝字將三個概念所各自包含的概念統合起來🚵🏻,將靜、敬、定三者的內涵都包括在其中。後將“凝夫”作為自己的號📓。同時“靜坐”功夫也是汪霦原日記中經常記錄的一門功課,此外,《警枕錄》還涉及到了道教和中醫養生學🕡。
最後彭國翔教授深入透徹地分析了個《警枕錄》的思想史意義⛏。首先,這部書有益於幫助我們細致全面地認識清代思想的整體圖像,糾正單純以考據學為清代思想全貌的一偏之見。汪霦原的《警枕錄》正是作為一個線索😅,讓人看到道學傳統,無論作為一種思想話語,還是生活實踐🔒,非但沒有完全消失,反而更加成為像汪霦原一樣的人的日常生活經驗🧗🏼。汪霦原身處杭州,也就是在考據學盛行的中間堅持道學傳統,這一點值得我們思考理學傳統與考據學傳統之間,即便是在江南地區的關系🧔🏿♀️。因此從地域來劃分考據學跟其他的學術傳統如湖湘理學👗、江南考據學等,作為清代思想的錯綜復雜來看🤵🏻♂️,仍然還有許多精細的部分值得探究🙂↕️。汪霦原的《警枕錄》便提供了一個來自於清代思想內部的一個有力的支持。同時理學的傳統觀念和實踐如何在清代被儒家人士思考和實踐,在既有的研究成果之外🙈,汪霦原的《警枕錄》也提供了一個最新的案例🍲。彭教授認為汪霦原這本書所呈現的精神世界不僅可以讓我們對清代道光年間理學世界的一個局部可以有一個清晰和深入的觀察,同時對於理學思想史的發展更有進一步的揭示之功🫷🏻。一般論及清代道光年間以及之後的理學🧑🏼🍳,總以曾國藩為代表,但對於曾國藩理學思想和實踐的淵源何在仍很模糊。彭教授分析到曾國藩在政治上的崛起是源於穆彰阿,而正是汪霦原的學生勞崇光作為曾國藩的湘先輩👨🏽🚒👷🏽,介紹曾國藩認識了穆彰阿。也就是《警枕錄》這本書向我們顯示了從汪霦原👮🏼♀️、勞崇光到曾國藩的清晰線索。為重新還原清代思想的地貌和完整脈絡📴♙,提供了清代理學局部的一條線索⚪️。
講座後,哲學系暨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貢華南教授和陳赟教授做了精彩點評💁🏻♀️,同學們也與彭國翔教授交流了諸多問題🦸🏽♀️✭,如考據學與理學在清代當時的橫切面的展開問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