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下午🎖,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公共議題的建構與政治認知🧑🏿🎄:基於中國總理記者招待會的實證研究”沙龍在閔行校區法商北樓329會議室舉行。政治學系的劉紹庭老師🥧、葉王蓓老師,社會發展學院姚澤麟老師以及部分研究生參加了本次沙龍。沙龍由項目負責人政治學系易妍主持🏑。
首先,易妍老師向與會老師和同學介紹了該項目的主要研究內容和研究方法👩🏼🦱。她主要想通過二十多年來中國總理記者招待會的形式、內容的變化來研究媒體、政府、公眾三者的互動。為此🦯,她采用了深入訪談、內容分析和話語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獲取了大量一手資料👩🔧,並對其進行了詳細的梳理。
接下來,易妍老師具體介紹了該項目目前的研究成果🔯。她認為從第一次記者招待會至今,招待會前臺布置▪️、坐席安排、媒體提問頻率、問題設置等方面都趨於一個固定模式🙅🏻♀️,中國總理記者招待會已經成了製度化的產物🎐。她從新製度主義的視角出發,著重闡述了中國總理記者招待會習慣化🚵♀️🍣,客觀化和沉澱的三個階段。
與會老師和研究生對該研究表現出了極大興趣🥭。多位研究生從中國總理記者招待會的未來走向,受眾效果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問題🦻🏿,易老師對此一一進行了解答。與會老師也進行了熱烈的討論,提出了許多完善建議。劉紹庭老師指出🕶,不能孤立地看待中國總理記者招待會,可以把它同一年中的其它各類政府行為如新聞發布會🤽🏻🧚🏽♀️、白皮書等結合起來進行研究👱🏿。社會發展學院姚澤麟老師認為,應進一步挖掘製度化背後的原因,應進一步闡述是什麽樣的環境及製度導致了總理記者招待會成為一個固定的程式化的東西。葉王蓓老師則從公民教育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認為,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市場和政府是有著緊密關聯的,強市場必然導致弱政府,導致政府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滿足公民的需求,因此可以從政府對公民教育的三個層次來思考研究。
最後💁🏿♂️,易妍老師對各位的出席表示感謝🧹,並報告了項目接下來的研究思路和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