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項目“在線協作學習環境下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研究”開題沙龍在公管樓421舉行👼🏽。本次沙龍的主題是“在線協作學習環境下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研究”。項目負責人冷靜博士畢業於香港大學🦇,在計算機支持的協作學習方面有著豐富的任教和研究經歷,她的研究領域主要聚焦在泛在學習🙊、批判性思維能力培養⛩🫦、教育數據挖掘等方面。她曾在國內外多個學術會議中發表主題報告。
沙龍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在線協作學習研究中的主要問題和爭論🐖。問題和爭論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其一,批判性思維是什麽Ⓜ️?批判性思維被認為是21世紀一個公民必須有的一種能力(Halpen,2003),冷靜博士以critical兩個詞根的解釋為基礎⛹️,從文獻中抽取出大量意思相近的詞條,試圖對批判性思維做出相對準確和合理的界定,在眾多專家定義中采納了Norris和Ennis在1989年提出的批判性思維是決定相信什麽和做什麽的合理的反省性思維。由此也引出接下來的第二個問題🐾,批判性思維是與語境相關,還是語境無關?冷靜博士通過文獻綜述從大量相關研究中抽取出skill和disposition兩個角度,正式提出課題試圖研究的兩個問題,能力測試與現實問題的解決能力是否相關?在線協作學習是否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沙龍的第二部分介紹了描述大學生批判性思維能力現狀以及評價批判性思維的量表。現有針對批判性思維的測量可以分為兩種標準化調查,一種是量表調查法,另一種則是論文式批判性行為調查法。量表調查法的優勢在於可以得到相對準確的量化數據🫲,但是受限於問題設定👑,無法測量到量表發明者意圖之外的相關要素🧑🏼💼,與之相反,論文式批判性行為調查法則能較為全面的反映被試的批判性思維,但是受調查者主觀傾向的影響大🧑🦼➡️,容易因為個人解讀不同而出現偏差♥︎。冷靜博士重點介紹了經過大量驗證證明有效的康奈爾批判性思考測試(Cornell Critical Thinking Test, CCTT)和批判性思維傾向測試(Inventory of Belief and 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BCTD),前者主要測量被試的skill♦︎,後者用於測量被試的disposition📲。
沙龍的第三部分介紹了初步的實驗設計以及實驗方法的選擇。冷靜博士選用網絡話語內容分析的方法來測量學生的在線批判性行為,並使用CCTT量表和IBCTD量表作為第三方驗證工具。實驗擬通過分析學生在一門探究性課程中的表現來研究在線協作對大學生批判性思維研究的影響,首先在學期初🫱🏽,先通過兩張量表對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技能和傾向進行測試🈂️,作為實驗的前測👷🏽;課程進行過程中,通過任務設置,對學生進行引導👋🏻,並對學生的網上話語進行內容分析🔻;在學期末,再使用兩張量表進行測試🖕🏻,作為後測與前測結果進行縱向對比。實驗試圖通過比較前測和後測結果的差異,網上語言內容分析結果與前後測結果的差異等方面來探究在線協作在實際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期間冷靜博士介紹了兩種內容分析方法,並著重介紹了可視化分析法,通過建立學生回帖的對話網絡,並用不同的顏色和數字對每個回帖進行標註💂♀️,能夠直觀地展現學生在線話語中地批判性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