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7日下午,百場校級講座第七場 “青少年與成年早期問題行為預防:理論與實踐”在閔行校區法商樓北樓123室報告廳舉行🦹♀️。此次邀請到的主講人是紐約大學社會工作學院的院長詹姆斯·傑卡德(James Jaccard)教授,並由社會發展學院的黃晨熹教授主持。
傑卡德教授的研究主要關註青少年的早期階段💩,即11-13歲的青少年,他指出目前用於解決青少年行為問題的方法主要采用青少年正面成長理論作為理論模型,正面成長理論認為不應當過多地關註青少年的行為問題🐧,而應該側重於幫助青少年在認知能力🤝、社交能力📒、情感能力、道德能力和生理發育方面的積極發展🏊🏼♂️😲,在這樣的幹預下他們的行為問題可能就不會發生👩👩👦👦🪪,然而現有的研究只能部分支持這一理論的成效𓀒,傑卡德教授認為🏙🚽,行為問題的背後有共性的原因,但也有個性的根源😇。他提出👿,雖然人們認為青少年的各類行為問題之間有高度的相關性,但實際研究中卻表明相關性是比較弱的🐙,所以僅用青少年正面成長理論來看待問題是不夠的🛍,必須要將問題的個性化根源考慮進去。因此,傑卡德教授著重介紹了他的決策模型,考察青少年究竟是如何做決定以及最終將決定和行動聯系起來的要素是什麽,這也就構成了他的模型中的兩部分,他認為👱🏻♂️,影響青少年做決定的因素有五個——behavioral beliefs(行為信念)👩🏿🏫、social norms(社會觀念)👳🏼🥿、self-concept(自我概念)🤰🏼、affect and emotions(感情與情感)和self-efficacy(自我效能感),而影響決定轉化為行動的要素有四個——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behavioral performance(做出行動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environmental constrains(環境的約束性)、salience of behavior(行為動機的顯著性)、habit and automatic process(行為的習慣性和無意識過程)。
最後,他展示了運用這一理論模型對青少年的父母進行幹預考察決策模型對青少年問題行為幹預的有效性,采用循證為本的方式通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比較研究發現,決策模型有著顯著的效果⛰。
在提問環節🙅🏻♀️,傑卡德教授詳細地解答了大家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