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下午,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歷史系副教授黃愛梅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吳越地區早期政治形態演進研究”在閔行校區人文沙龍舉行開題會🤚🏼🚽。來自上海大學歷史系寧鎮疆教授🦹🏿♀️、EON4平台歷史系牟發松教授、章義和教授🫸🏽、上海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張朝陽副教授🎶、EON4平台李磊副教授💸、王進鋒副教授、包詩卿講師以及古代史教研室相關研究方向的研究生應邀參加。
課題負責人介紹了課題的問題緣起、研究基礎、研究對象、研究框架和方法🤸🏽♂️👍🏼、目標計劃及重點難點等💇🏽♂️,並分析了課題研究的研究視角👩❤️💋👩。該課題力圖從地域立場出發,揭示吳越地區早期政治組織是如何從基於小地域發展到突破地域環境的生長和擴張過程;並以此為個案,從中原以外地區政治形態的演變過程🤵♀️,探究中華古代文明多元性和多樣化統一的形成道路。
隨後,與會專家展開了熱烈討論。寧鎮疆教授指出👮🏼♂️,課題研究難度很大,需要考古👩⚕️、文獻、理論等多方面的素養,在先吳🏟、先越族群來源等問題上,考古學資料的認定難度大👨💻🧑🏿🦰,對於南土當中的特殊地區🧑🏿🦳,對於“史前上層人物遠距離交流網”和後來社會上層的華化🤵🏽♂️,都有值得深挖的空間👮🏼🧳。建議在相關傳世文獻的成書研究方面,吸收新出土資料,註意有關吳👨💼、越的文獻資料是何時、如何出現的?在具體研究中🧛🏿♂️🧘♀️,註意“跳出吳越看吳越”,汲取人類學相關研究成果🕥,並留心區域間比較👩🏽🍳。張朝陽老師肯定了研究重視“內在動力”的學術意義,並提醒:根據已有資料和課題的研究目標🧺,研究的核心重點應該放在春秋戰國🥢,因為楚滅越後,該地區已經不再是獨立的政治體了。章義和教授提出,如何理解“早期”?“酋邦”理論是否適用3️⃣?課題應該有所辨別,有所界定。研究中還應處理好地域立場與大一統的關系,考慮到區域文化內部的復雜性和豐富性,更多關註接納與認同,而不是“起源”問題。對資料還要下大功夫,對吳與越進行更加細分的研究。王進鋒老師指出,吳越地區最有特色的時期是在西周、春秋,應作為研究重點👩🏽⚕️;課題研究要把現已有資料所能提供的落腳點做實,例如太伯奔吳傳說🕵️♂️、宜侯夨簋、吳越爭霸、青銅劍研究等等,註意吸收考古學已有研究成果👨🏿✈️🫷🏽,例如韓建業的文化區系研究🧶;限於精力和自己的研究特長,要會“大題小做”,以吳越為個案🧑🏻🦽,研究獨特地區融入統一國家進程的內在機製,探究人口流動🕞、文化和資源流動的影響。李磊老師提出,政治形態研究要註意探究地區、人群內部及其彼此之間的權力平衡與支配關系,即從地理空間發現政治權力關系。除了考慮史實上的問題👏🏽🐛,還要思考,在吳、越政治體生長過程中🧥,他們如何界定和塑造自己的類型?吳、越消失之後,又怎樣認識和發現他們?此外,與其他邊緣地區的比較必不可少,美國學界的“邊疆理論”對此有借鑒作用。包詩卿老師提醒,語言研究也是研究區域文化重要的方法和手段🎯。研究過程中,對於不同層次上的認同是否能夠最終構成政治和文化上的統一和接納?研究者要有自覺的反省。牟發松教授指出🏰,對於“政治形態”概念💄👨🏿⚖️,需要進一步的論證,對於以何種經濟形態支持政治形態,要有充分的分析😮。吳越是政治形態演化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在他們彼此成為仇讎的時候,正是他們具備越來越共同性的時候🚽。必須註意他們之間的共同性是如何形成的👯♀️?差異性如何消失的?南方早期的政治體似乎都有“從崩潰到重建”的過程,這需要特別註意💁🏿。對於現有文獻,應有自覺的敏感:這些文獻中,哪些是勝利者書寫的?哪些內容又保留了本地的意識?結合考古學資料👨🏿🦱,仔細分辨哪些是真正的文化上的“斷層”,哪些是由於勝利者書寫所造成的“斷層”😔。研究方法上還應註意地名中殘留的地域文化特征🛼,此外🥷🏽,傳說的地域性、自然環境形成對該區域政治形態的演進的影響、吳與越文化的差異等等問題,都要有所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