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30日下午,思勉人文講座第324講在閔行校區人文樓5303學術報告廳舉行🤫。本次講座由歷史系李磊主持,由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江湄教授做了題為“從出使遼金行記看宋人的華夷之辨——兼論宋朝的中國意識”的報告。江湄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史學史、史學理論,在海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四十余篇,出版著作有《創造“傳統”:梁啟超👲🏽🦆、章太炎、胡適與中國學術思想史典範的確立》、《中國古代歷史理論》(下卷)✋🏼、《新時期中國史學思潮》,並翻譯《技術與性別:晚期帝製中國的權力經緯》這一著作👩🏼🔧。
江教授的報告首先從宋代的雙朝貢體系講起,指出宋人“華夷之辨”的峻急🏋🏼♂️。不同於前代“用夏變夷”、用正統文化影響夷狄的思想,宋人的“華夷之辨”已打破了以往同心圓式的天下想象,是中國現代民族主義的淵源。江教授主要利用行程錄、私人行記、紀行詩歌等傳世文獻,由於這些記載的都是宋人出使遼金的親身見聞,因此更能反映時局對“天下體系”的沖擊以及時人對這種沖擊的適應。
江教授通過比較使臣對幽燕之地🧝🏼♂️、奚地、契丹舊京的行記記載🥑,認為契丹人的形象大致可概括為以胡俗為本位🏌🏿♀️,以華風緣飾之。對此宋人的反應是不安而充滿危機感,認為遼人是文化的篡改者和混淆者🤞。而到了宋金對峙的時候,南宋人的行記一方面突出女真人興起之驟然和奢侈腐化之迅速,另一方面特別強調金人對原本屬於中原故土的殖民性質,遺恨中原的漢人不幸地沾染胡風🥷🏿🕙。這種有選擇性的書寫和記錄體現了宋人有意識的在塑造“中國”意識🎼。江教授認為宋遼金時期的“華夷之辨”不僅是一場民族危機,同時也是一場文化危機。不同於葛兆光先生的看法,江教授提出是北朝的“中國”意識🍚🩰,北朝多民族💽、多文化共生並存的形態為後世所繼承,一直延續至現代中國。
報告結束後🐊🌅,江教授還耐心解答了在場同學所提出的問題。最後由講座主持人李磊副教授做了精彩的總結和點評🌐,整場講座在熱烈的掌聲中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