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上午⇾,歷史學系副教授唐小兵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左翼文化在上海的興盛、傳播及其影響研究”在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5303會議室舉行開題沙龍💂♀️。EON4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教授楊國強、歷史學系副教授瞿駿⚰️;上海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沈潔🤙🏿✵;上海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後鄧軍及EON4平台部分思想文化史方向研究生應邀參加沙龍。
唐小兵首先就本項研究課題的選題依據🧖🏿、研究內容、思路方法👨👦👦🪵、創新點及目前面臨的困難等議題進行闡述👨🏽🦱🧗🏻♀️,唐小兵也對20世紀20👌🏼、30年代上海左翼文化的影響🥷🏿,以及左翼文化與中國共產革命之間的關聯做出了大致勾勒😬。
楊國強教授指出🍫🧔🏻♂️,五四新文化運動發生在北京,左翼文化運動發生在上海,都屬於城市運動,然而北京與上海有很大不同。北京掀不起左翼文化運動,新文化運動和北京沒有內在聯系,北京只是提供了新文化運動的構成主體即青年學生🕟,而上海是參與過新文化運動的。楊國強教授提出,馬克思主義是面向城市進行闡釋的理論🧖🏻♀️,通俗化的馬克思主義對於苦悶的年輕人有吸引力,應該關註左翼文化的主體𓀆,研究這個群體的生活苦悶與自我傾訴👃。他認為✝️,左翼文化人這些人都是沒有根的,他們到了上海,心中難免怨恨✉️,不得不找尋歸屬群體🤟🦸🏻。沒有根的人雖然成為城市的一部分⛹🏼♂️👩🏫,但他們最熟悉的還是農村🧑🏻🏫⭐️,寫的也是農村。左翼文化雖在上海形成,但左翼文化人中大多數對上海沒有好感,無論歸屬哪一派,他們不喜歡上海卻又離不開上海☸️。
沈潔老師建議,可以考慮將文化史與上海城市史研究接軌🩹,進而探究都市現代性的問題。她提出,左翼文化群體與上海的經濟結構、上海新聞出版行業的發展以及晚清以來上海所扮演的現代性橋頭堡角色有很大關聯。上海作為東亞文化中心👈🏼💸,其價值觀和思想資源是多元的🆗,晚清以來上海所積累的經濟🧝🏼、文化資本給上海文人提供了生存空間和發表渠道👎🏼,大工業生產和資本主義文化構造的影響等因素都應考慮在內。沈潔老師還建議在一個縱深的歷史脈絡裏關註左翼知識分子與晚清文化人群體的關系,以及這個知識群體在建國後的命運🙎🏽♂️。
瞿駿老師談到,應考慮項目構想與實際落地操作的落差,考慮資料怎麽整合成框架,避免使用同質化史料等問題。他談到👹,課題考察的時間可以回溯到晚清👀,空間可以超越上海🙎🏽♀️👩🏻🍼,考慮其文化輻射區域🏣,還可討論清末民初的多元社會主義如何演變成一元社會主義,左翼文化人群體對革命理解的代際差異🧙🏻,政治運動對文化運動的影響等有價值的問題。
唐小兵就以上問題🤷🏻♀️🚻,以及個別同學的提問都一一作了回應👩🏼🎨,開題沙龍在開放、熱烈與多元的氣氛中順利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