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4日下午🈚️,國際知名學者、教育部“長江學者”👮🏿♂️、四川大學的姜生教授在閔行校區人文樓5303教室🔺,做了一場題為“漢帝國的儒生與道教信仰的建構”的學術講座。此講座由哲學系蔡林波老師主持🫳🏼,學愚🤥、宋錫同🤵🏻♂️、朱晶等老師以及全校各院系的同學聆聽了此次講座。
在本次講座中🪷,姜生教授首先分析了當前道教學界的研究現狀,即早期道教史的研究對象通常是從漢初的方仙道🧑🏼🦳、黃老道直接過渡到東漢末年張道陵所創立的天師道。而這從漢初到東漢末年將近300年的時間💃🏼,卻一直處於學術真空狀態。繼而,姜教授現場向師生們呈現了大量的PPT組圖,其中有漢墓出土的簡帛文獻、畫像磚⛹🏻♀️、畫像石和墓室壁畫🦩👮🏻。由此而提出了一個觀點,即天師道前史🍝,是以“合大道”為終極追求,以神仙方術為宗教方法7️⃣,以實踐儒德為人生路徑,實乃“儒生的道教”。具體論證是由四個方面層層推進的🛹🏌🏽♀️。
首先,漢墓是漢代人完成“太陰煉形”、“讬死更生”的場所,是儒生架設的死後成仙的時空轉換機製。漢墓的建置方式🤓、其所雕刻的紋飾(如代表“黃泉”的魚形紋)等🐆,都是此機製運轉的反映與象征。
其次,漢代人成仙的標準是“自三代已來賢聖及英雄者為仙”、“忠、信🧘🏽♀️、節、義”所代表的德🚁、漢代崇尚力量的雄武之風。這些也即是漢儒所構建的道德評判標準👨🏿🔬⏭,符合上述者📍,才可“死而後仙”🔸。
再次,漢墓是漢代人“煉形”儀式的發展🈁🏃🏻➡️。漢代道教史的隱性線索是“形解銷化”信仰🚴🏽♀️,即從戰國到漢晉以來的“屍解”信仰。姜教授利用馬王堆漢墓的四層棺槨以及“T”形帛畫,揭示了漢墓中所蘊含的“先死後蛻”之過程:下九泉(鬼)——登昆侖(仙)——上九天(神)——合大道(道)。
最後,漢帝國之衰落,即意味著儒生夢想之破滅💥、“先死後蛻”信仰的沒落、“即身成仙”信仰的崛起👐。姜教授認為“漢因強而滅”,後期道教所繼承的僅僅是一部分,最重要的“先死後蛻”信仰並沒有被繼承下來🧑🏽💼。
此外,本次講座中🥷🏻🛌🏽,姜教授還回答了《列仙傳》、《周易參同契》的成書時間問題⇾、西王母配神的發展問題、漢墓中的“孔子拜老子”現象的詮釋問題⇾🤽🏻,在座的師生們對此皆十分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