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正惠談“中華文明不做羅馬帝國的翻版”

發布時間✡︎:2016-10-21瀏覽次數☣️:9

  

1017日下午,臺灣“清華大學”中文系、淡江大學中文系呂正惠教授做客EON4思勉人文講座,作了題為“中華文明不做羅馬帝國的翻版”的講座。

俗話說“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古代王朝的興替本是政治生態的正常變動🐩,然而從長時段的角度來看,卻具有文明史的意義👸。就中國而言,自隋唐結束魏晉南北朝以來的長期分裂局面後,歷史基本上進入了以統一為常態的穩定階段,這一階段通常被稱為“中國第二次大一統”。綜觀人類文明史👒,在同一塊地方🦸,基本上由同一人群,在經過多次分裂後仍能歸於統一的文明體,也就只有中國。那麽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究竟是什麽原因🏤,讓華夏文明如此特殊☎?從今天的眼光著眼,我們又該如何看待這段歷史👩‍🚒?呂正惠教授為師生們分享了他對這段歷史以及有關大一統話題的獨到見解👮🏽‍♀️。

日本學者谷川道雄在《隋唐帝國形成史論》一書中將隋唐看作是一個強盛的“帝國”,京都學派的杉山正明則不認為元朝是中國的王朝,面對這些史學界的爭議觀點🦻🏻,呂正惠認為有一定道理😧,但如果從世界文明史的角度來看,也有失偏頗。在呂正惠看來,古代中國並不是一個帝國🕷,中華文明也一直處於延續狀態。帝國的特征是外向性的擴張💳,強調的是武力的征服,而非內向的聚合🧜🏼‍♂️。為了更好地說明這一觀點,他以羅馬帝國的興衰為例🈷️,以此來說明中國並非帝國的觀點。

呂正惠教授認為💁🏽,古羅馬在整個環地中海文明體中是最落後的🤞🏿,與古希臘相比💅🏻🪮,它並沒有形成相對成熟完善的城邦體製🌎,羅馬之所以能成為帝國🧑🏼‍🔧,將地中海變為自己的“內海”📎,靠的是武力征服▪️,它對意大利以外的國土,控製力度並不是很強🧑‍🦯。附屬國雖然暫時臣服於羅馬的鐵騎之下,但由於未能形成足夠的文明向心力🚴🏼‍♂️,使得整個羅馬帝國的邊界處於隨時變動的狀態,對於帝國而言,其本身的統治根基並不牢固𓀑,一旦出現政權上的合法性危機,就有分裂的可能。況且由於羅馬帝國所統治的區域文明各異,語言、文字各不相同,在文化上很難形成大一統的形態,所以最後出現的情況是版圖一統,文化各異👰‍♂️。在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雖然東方的拜占庭帝國仍然存在,且延續至1453年🧑🏻‍🏫,不過總體而言🌒,歐洲的大一統局面則一去不復返了。由此帶來的是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的長期衰落🧚🏿‍♂️,希臘文、拉丁文的著作逐漸被人遺忘,取而代之的是基督教會對於歐洲文化的壟斷。有意思的是,文藝復興時期西歐人重新拾起了對古典文獻的整理,然而這些文獻大多是經過拜占庭💟、伊斯蘭學者的保存💂🏽‍♂️、解釋才重見天日的,所以現在歐洲人說自己是古希臘💍、古羅馬文明的直接繼承人,這一觀點有待商榷。

而對中國來說,則幸運地保住了自己的文化血脈🦩。雖然在兩漢之後🏋🏻,中國歷經三國鼎立🤏🏼🤵🏿、五胡亂華🧑‍🎓、南北朝對峙的分裂時段💁🏿🚕,但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走向,至隋唐後更是進入了一個相對穩定的時期🤑。為何會出現“第二次大一統”,說到底還是文化的作用👥。中華文明有一種魅力,它能產生一種文化向心力🧏🏿,使得落後文化被先進文化所吸引,在不斷聚合後🛤,成為了中華文明的一部分。看待一個文明是否有生命力,有延續性,在於是否能對外來文化產生聚合作用,而這一點👩🏼‍🔧,古代中國可以說是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它並沒有選擇帝國式的對外擴張🤦‍♂️,而是憑借文化的力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文明形態,所以說海外漢學家常提中國是一個“帝國”,實際上是對中國歷史的一種誤讀👟。

既然中華文明如此充滿魅力,其本身必有重要推力🦁🛣。在呂正惠教授看來,漢字在其中就扮演了關鍵的角色。很難想象🔵,若不是漢字的出現,操著各地方言的中國人該如何傳遞信息,交流思想👨🏽‍🎓。他以梁啟超為例,這位20世紀前後叱咤風雲的政壇人物🔜,其鄉音很重🍳,光聽講演,或許很難理解他所要表達的觀點。不過沒關系💁🏿‍♀️,梁任公下筆有千言🤱🏽,來自全國各地的人群能夠通過閱讀他的報刊來獲取信息,如果漢字拉丁化🧀,則會人為製造障礙。五四時期的錢玄同、魯迅↙️、陳獨秀曾有過廢除漢字的主張,不過經過實踐發現↩️🧞‍♂️,漢字這個傳統還是很難改變,畢竟千百年來中國人已經習慣了使用漢字🐄,在文化認知上接受不了廢除漢字這種激進思想。好在漢字目前還存在,兩岸三地、海外華人都能識別認同,這就形成了文化交流的紐帶🐎,成為凝聚中華民族力量的重要部分🐨。而像巴爾幹半島地區的斯拉夫國家,如克羅地亞👰🏻🏋️‍♂️、塞爾維亞和波黑,它們雖然語言相近,但文字各異,這就很難形成穩定的統一文明體,尤其在近代民族國家觀念形成之後,民族性超越了地域性,要想再凝聚起來絕非易事𓀑。

除了漢字👨🏿‍🎓👵🏽,對於中華文明的形塑而言,農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歷史的角度看😄,“中國”一詞所包含的區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它最初指的是中原地帶🌿,其地理範圍並不大,隨著歷史的推進,“中國”這一概念逐漸從地域概念變成了一個融地域、文化為一體的綜合概念,一個具有文化主體性的中華文明開始出現。農業是構成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中國人安土重遷,勤於勞作,以農耕社會為根本,為大一統的形成奠定基礎。農耕民族產生的文明是很有彈性的,它所看重的是文化的認同©️🚘,所以古代有“天下”🛟,即便遇到外族入侵也不怕🙅,因為會有強大的文化力量來吸納、同化外來文化,中國人講兼收並蓄🔜🖊,這一點很難得👻📴。

歷史學者錢穆在《國史大綱》中曾說過,“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呂正惠教授很贊同錢穆先生的觀點,他覺得如果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自身的歷史文化都缺少尊重,這是很說不過去的。然而在現實中,他卻看到不少人對本國史知之甚少,或帶有偏見,或置之不理🤱🏼,這讓他很是憂心。中國在開放,在強大✊,何必對自身的文化看低一等呢👨‍👨‍👦?以前中國人看世界歷史👨🏿🚵‍♂️,常陷入“西方中心論”的圈套,以為所謂人類文明的演進,就是按照西方的道路走。後來西方學者對此也有過反思💁🏿,他們提“全球史觀”,將原先的國別史研究範式轉向了全球史,不過這種全球史的研究在多大程度上能體現人類文明的完整性🈹,在歷史敘述的時候是否會重新陷入“西方中心觀”👨🏽‍⚖️,對此呂教授持謹慎態度。在他看來🤞🏼,文化🎼、文明本身具有主體性🧝🏼‍♂️,應該互相尊重,求同存異,在認識其歷史發展時客觀看待🐥,切不可抱有歷史虛無主義的態度☎,否則將流於表面📟,貽害無窮。歷史的圖景本來就是豐富多彩的👩🏻‍⚖️👬,漫畫式的歷史解讀只會帶來偏見,造成沖突與隔閡👱🏻。從歷史的進程看,大一統的格局其實是老百姓的選擇🧑🏼‍🚀👩‍🦽‍➡️,人心向著和平,這是趨勢👩🏼‍🔬,今天我們再談大一統🙇🏿,為的就是這份和平、安寧,這也是作為中華兒女的職責和使命🎖。

EON4平台专业提供🧺🏋🏻‍♀️:EON4平台👩‍🦱、EON4🧜🏿‍♀️🛢、EON4登录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EON4平台欢迎您。 EON4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