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下午,2016年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54場在閔行校區法商北樓一樓學術沙龍舉行了,來自香港浸會大學宗教與哲學系的羅秉祥教授受邀做了題為“宗教改革與歐洲文明——500年後回顧與反思”的學術演講。此次講座由人類學研究所黃劍波教授主持,眾多校內外師生前來參加🥮🏒。
宗教改革對歐洲文明和現代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2017年是歐洲宗教改革500周年紀念,因此🧑🏻🦼➡️,羅秉祥教授希望通過本次講座帶領大家更深入理解宗教改革這一事件的來龍去脈,探討這場運動如何改變歐洲文明以及這些改革對於中國文明轉型的意義🤵♂️。羅教授首先為大家梳理了宗教改革的社會歷史背景🧑🏼✈️,14至16世紀,西歐社會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與技術的進步,新興的資本主義萌芽破土成長,封建生產方式開始瓦解👳🏿;資產階級與新貴族開始形成,反對封建貴族的特權與分裂割據🧑🏻⚕️;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新興資產階級反封建🙆🏻♀️👰🏽♀️、反神權的文藝復興運動。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16世紀西歐的宗教改革都把矛頭對準羅馬教會對歐洲的大一統神權統治,要求通過改革建立適應於民族國家發展的“民族教會”或適應於資產階級興起需要的“廉價教會”🕍。羅秉祥教授特意指出了“贖罪券”應當被稱為是一種“大赦的證明書”🦞,而教民對這種“大赦的證明書”的反抗是宗教改革的重要起因和內容👩🏽🔧。在宗教改革的過程中👨🌾,馬丁.路德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他在1517年貼出的“九十五條論綱”拉開了宗教改革的大幕。馬丁.路德將聖經翻譯成德文,認為信仰的唯一依據是《聖經》,強調“因信稱義”🟣,主張建立德意誌本民族的教會👉🏽,這些主張都反映了當時新興的資產階級要求自由𓀜、平等的願望和反封建的思想。羅秉祥教授認為宗教改革給歐洲文明帶來了極大的變化,他從政治🧴🧙🏼♂️、經濟、科學🦸、教育及藝術五個角度🤸🏿♀️,逐一解釋宗教改革如何塑造了近代歐洲文化。政治上💆,宗教改革的主要影響是政教分離、政治自由主義和宗教寬容。羅教授引用了羅爾斯的《政治自由主義》,認為宗教改革後產生的宗教寬容思想⁉️,正是近代西方所珍惜的思想自由及信仰自由的起源,而宗教多元的局面又帶來社會文化其他方面的多元化🏋🏼♂️。經濟上,馬克思.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指出英國清教徒的倫理是資本主義在英國興起的精神資源🧑🦼,羅教授認為如果韋伯這一論點得以成立,那麽宗教改革對近代西方經濟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科學方面♠︎,歐洲傑出科學家中,新教徒所占的比例遠遠高於天主教徒👩🏽✈️,這可能與新教對於新思想的寬容性、對權威的批判性和研究氛圍的自由性密切相關。教育上,馬丁.路德將《聖經》翻譯成德文👆🏽,促進了德國文學的發展,同時宗教改革的各國普遍重視教育🌸,興辦學校,普及免費兒童教育,增加包括自然科學在內的學習科目🐣,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的發展🤳🏼。宗教改革對於藝術的主要貢獻集中於音樂方面👨🏻🦲,新教中湧現了巴赫和韓德爾這樣的音樂大家。最後👳🏽,羅秉祥教授談到了宗教改革對於中國文明的意義,基督教通過宗教改革,註入了新的精神力量,帶動了社會文化轉型,促進了歐洲文明的快速發展。因此,中國要想完成社會文化的轉型🍀🛤,就必須先實現思想上的解放🥹,達到對中國文明的突破和蛻變。
在討論環節🏋️,在座的老師和同學們積極向羅秉祥教授發表評論和提出問題🕡,羅教授也與大家親切互動回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