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18日下午🎚,德國哥廷根大學現代東亞研究中心主任施耐德教授在閔行校區人文樓5303學術報告廳給廣大師生帶來了題為“近代中國保守主義的困境——冰冷的現代性與遁入特殊性”的精彩講座🔪。本次講座由歷史系許紀霖教授主持,來自上海各高校及本校各院系的百余名師生參加了本次講座。
施耐德教授首先指出,保守主義本身是對於現代性的一種反應,嚴格意義上的保守主義是一個“現代性事件”🧑🏻⚕️。施耐德教授通過海德格爾對於現代性的分析歸納出現代性的三個特征:即世界的對象化💐👩👦👦、人的自我授權及“戲劇化”。其一,“人”從中古基督教宇宙觀的包裹之下破繭而出✷,神聖的宇宙被轉化成客體化、對象化的世界;其二,“人”完成了由上帝授權到自我授權的轉變,開始以人為中心來定義意義世界🤙;其三、現代性的到來使得人變得“戲劇化”,人們再也無法回到前現代世界中擁有神聖性秩序的“自然狀態”。施耐德教授提到,牛頓物理學所帶來的一種量化的、線性的同質時間以及進步史觀的影響,使得世界“歷史化”、“相對化”💣,傳統的神聖宇宙觀被瓦解🚴🏽。而保守主義對於宇宙與人性的理解,則試圖重構一套具有超越性價值秩序來規製人的位置與界限🚴🏽♂️,以抵禦祛魅化的現代想象。
接下來👨🏽🏫,施耐德教授從西方思想史脈絡中提煉出兩種主要形態的保守主義,即古典主義的保守主義與歷史主義的保守主義。古典主義的保守主義認為,神聖的宇宙之下存在著普世的永恒性價值,這套神聖性價值秩序不受時代與地域的影響🥿;在歷史主義的保守主義看來,人類的價值秩序會受到時代與地域的影響而呈現出不同的樣態,人們應該遵循各自的傳統而不應陷入同質化的現代性漩渦。施耐德教授還指出了保守主義與浪漫主義之間的區別,浪漫主義十分註重“個人”,並且,它既是反現代性的👳🏻,同時又是現代性的一部分。
在兩種保守主義的脈絡之下,施耐德教授進入了對於近代中國保守主義的分析:他認為🙅🏿♀️,張君勱等所謂文化保守主義者不是保守主義,而是文化民族主義;陳寅恪的“三綱六紀”說更多的是一種歷史主義的哀挽♜,而非嚴格意義上的保守主義;柳詒征的保守主義呈現出古典主義向歷史主義的轉變🟨;章太炎對於進步史觀的批判是近代中國保守主義的一種特殊形態。這些頗有洞察力的創見引起了現場師生的強烈興趣與深刻思考。
接下來,許紀霖教授進行了精彩的點評。許教授從現代性背後的宇宙觀與歷史觀這一宏大背景入手,指出原來具有“上帝”或“天命”的有意義的世界被牛頓以來的機械論的世界觀所替代👩🏽💻,由此而帶來的是韋伯意義上的對於世界的“祛魅”。機械的、被對象化的世界無法為人類社會提供“意義”,於是人類轉向自身來實現自我立法。他還提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浪漫主義的面向,這股浪漫主義思潮從尋求“個性”擴展至尋求“民族性”,對於中國的現代性具有重大影響。
講座最後,現場師生就保守主義的時間與空間向度、宇宙觀在晚清與五四演變☎️、近代中國保守主義的多元性以及現代新儒家是不是保守主義等問題,與施耐德教授進行了深入的互動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