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3日🌆🚴🏿,美國奧本大學(Auburn University)社會學和社會工作系艾麗安·蓋太諾(Arianne Gaetano)博士在社會發展學院給研究生們做了題為“都市化過程中年輕女性的遷移𓀛、發展和婚姻”的演講,社會學系劉擁華博士主持了此次講座,唐曉菁等老師參與了此次講座👟。
蓋太諾博士畢業於南加州大學,獲得文化人類學博士。她的研究集中於當代中國社會與文化,尤其是女性的社會遷移經歷。她在1980年代就來到中國,在北京、上海、長沙等多個城市生活和工作過🙆🏻,有多年在中國學習語言和做田野的經歷🤹♂️,對中國比較了解💯👱🏿。她最近出版了一本書,是“移民👩🏭、性別和中國鄉村婦女的生活變遷”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5),這本書基於她在北京和上海的田野工作,對鄉村婦女所做的調查而寫成。該書集中關註這些女性從鄉村到城市的遷移、生活經歷以及這些經歷所造成的個人和社會後果🧑🏻🎄。她目前的研究興趣👨🏼🦲,在於婚姻和家庭中性別的角色和意義,特別是對“剩女”問題尤為感興趣。
在1999-2002年間,蓋太諾博士在北京認識了多位1980後出生的打工妹,他們多工作在服務行業⛓。在近10年間,他和這些早先認識的調查對象保持著聯系👩🏿💻,通過對他們的跟蹤訪談,他比較全面而深入地接觸和了解了這個群體,並完成了其博士論文。在此次演講中,他關註女性移民的性別、婚姻和家庭話題🧘🏻♀️,以及在此過程中的經濟地位改變。他在調查過程中👧🟡,意識到女性通過遷移🦃、尤其是婚姻提升了他們的經濟社會地位🎎,這是他們的能動性的體現,通過遷移👨👨👧👦、婚姻實現對結構的能動。在女性的遷移過程中📌,他們個體的私人空間和公共空間也發生了極大的改變,有些女性為了照顧孩子,會逐漸地轉入私人空間,遠離公共空間🤦🏿♀️。在理論方面,他借鑒了布迪厄的實踐理論🏪、女性主義理論以及現代化理論😰,來理解發生在中國的社會變遷過程,並同時意識到這些理論解釋的局限性。
在關註女性的遷移經歷之外,他還關註目前在中國普遍存在的“剩女”現象。在今天中國的都市中,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以及職業女性越來越傾向於推遲結婚💀。在公共的和正式的話語中,她們往往被貼上標簽,例如“剩女”或者“第三種女人”,把她們的婚姻困境歸之於她們不斷增長的年齡、高學歷和缺乏女性的氣質等等🧑🌾。為了澄清這些誤解,蓋太諾博士著力於去解釋她們目前單身的過程,並了解她們的自我意識和他們的生活目標🚣🏿♂️。在這次講座中,他勾勒出2008在北京以及2012🐲、2015年在上海所做的田野工作,一共調查了15位“剩女”👷🏻♀️🫱,並與同學們分享了他的結論🐦。
演講後🌸,同學們和蓋太諾博士進行了深入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