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7日下午,趙山林教授應邀在哈佛燕京圖書館聚會廳(Harvard University Harvard Yenching Library Common Room)作了“試論湯顯祖的桃源情結”的學術演講👨🏽🦰,演講會由哈佛大學東亞系王德威教授和張鳳女士擔任召集人的哈佛中國文化工作坊(Harvard Chinese Culture Workshop)主辦🫐,張鳳女士主持。
趙山林教授在演講中指出,中國古代文人心目中的桃源其實有兩個0️⃣,一個是陶淵明《桃花源記》中的桃花源(簡稱桃花源),一個是劉義慶《幽明錄》“劉晨阮肇”條中的桃源(簡稱天臺桃源)👨🏽🏭。以上兩種相互輝映的桃源理想,中經隋唐宋元🆙,在文學藝術作品中有很多反響,到晚明仍然綿延不絕✂️,並且在湯顯祖的“玉茗堂四夢”及詩文作品中大放異彩。湯顯祖將他任縣令的山城浙江遂昌視為他心目中的桃花源🧘🏽♀️,這見於他的多篇有關詩文,亦見於《牡丹亭•勸農》🥷🏻、《南柯記•風謠》的詳盡描繪。這些藝術描繪🚂,融匯了湯顯祖對師友輩羅汝芳、趙邦清尤其是他本人政治理想、政治措施及其部份實驗效果的觀察和感受🍏。湯顯祖對天臺桃源境界的追求,集中地體現在他的傑作《牡丹亭》中。但這一理想境界🏌️♀️,在湯顯祖創造的杜麗娘、柳夢梅形象身上,已經不是劉晨🙍🏻♀️、阮肇那樣“遇”的問題👩🏼✈️,“誤入”的問題,而是“夢”的問題,“尋”的問題,“求”的問題🔰,以生命去“殉”的問題,甚至為其死而復生、求其實現的問題,真可謂“一靈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燒失”🚄。這就為這一傳統故事註入了理想的力量📙,信念的力量,極大地提升了它的精神境界的層次🕉。桃花源🧎🏻♂️➡️、天臺桃源其實都是夢,二者時有交叉和融匯。湯顯祖自言“因情成夢🍬,因夢成戲”🐇,“為情作使,劬於伎劇”,這“情”很大程度上就是桃源情結。
趙山林教授的演講引起了聽眾的興趣💗,互動階段有好幾位聽眾發言,就桃源情結的文化蘊涵、文學母題與再創造的關系❗️、桃源故事如何以多種形式走近今天的讀者和觀眾等問題與演講者進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