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日晚19:00,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拱玉書教授受邀做客EON4平台百場校級學術講座和歷史學系“大夏世界史高端講座”🙎🏿,做了題為“《吉爾伽美什史詩》中的洪水”的學術講座🧩,講座由EON4平台歷史學系李曄夢博士主持𓀈。受疫情影響,本次講座采用線上會議的方式進行,來自北京大學、中央民族大學、廈門大學和中國臺灣東海大學等全國高校及EON4平台近300余名師生參加了該場講座。
拱玉書教授首先對《吉爾伽美什史詩》史詩的創作發展歷程進行了介紹。早期《吉爾伽美什史詩》可能以口耳相傳的方式在民間流傳,目前已知最早的版本來自於烏爾第三王朝時期(約公元前2100-2000年)這一文學創作的高峰期。隨後🧑🏿🦳,古巴比倫時期(約前1800-1600年)出現了以阿卡德語書寫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凱喜特時期(公元前1300-1000年)的《吉爾伽美什史詩》被學界稱作“標準版”👨⚕️,由十二塊泥板組成。新亞述時期(公元前668-627年)亞述巴尼拔圖書館出土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多為“標準版”《吉爾伽美什史詩》的抄本。隨後拱玉書教授對標準版的《吉爾伽美什史詩》進行了詳細的介紹🤦🏽♀️,對十二塊泥板所記載的主要故事情節進行了敘述,本次講座的核心“洪水”故事見於第十一塊泥板🧑🏼🏭,最早由大英博物館的泥板整理員喬治·史密斯(G. Smith)發表於1872年,並由此開啟了研究《吉爾伽美什史詩》的歷史👮🏻♂️。
講述完標準版《吉爾伽美什史詩》之後,拱玉書教授對兩河流域其他著名的洪水故事進行了介紹。蘇美爾大洪水故事的泥板最早由博貝爾(A. Poebel)發表於1914年,共三欄🖖🏿,雖然有大量殘缺🥷🏼,但內容包含創造人類並決定滅亡人類、恩基泄密、洪水爆發以及賦予主人公永生這幾個核心情節。另一洪水故事學者根據主人公的姓名將其稱為《阿特拉哈西斯》💁🏼♀️,創作於國王阿米薩杜卡(Ammi-saduqa)時期💀,主要內容為神因不堪沉重的工作而決定創造人類代替其工作,但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多👨🏿🎤,恩利爾不堪吵鬧,依次發動瘟疫與幹旱滅亡人類,但都在恩基的協助下化解了,最終🙍🏻,恩利爾決定發動大洪水🌊,但這一版本與蘇美爾洪水故事與《吉爾伽美什史詩》中的洪水故事的結局不同,主人公並未被賦予永生,而是從神話回歸現實👩👧👧,落腳於用多種方法節製生育以控製人口。芬克爾(I. Finkel)圓舟洪水泥板的主人公亦是阿特拉哈西斯🏡,可能為同一故事的不同版本,共60行🫶,內容側重於船只的製造。據此泥板的內容🧑🏻⚖️🤲🏼,芬克爾認為該舟不是方舟而是圓舟,直徑或為70米,面積約3600平方米。
在橫向與縱向比較古代兩河流域洪水故事的基礎上📴,拱玉書教授對《吉爾伽美什史詩》中“洪水故事”的來源進行了深入探討📱,很多學者認為這一洪水故事源自《阿特拉哈西斯》🕖,稱其“直接或間接的吸收了《阿特拉哈西斯》的文本”👮。但拱玉書教授認為,二者在表述方式與情節上均有顯著不同:《阿特拉哈西斯》的目的在於回歸現實🙍🏿、控製人口,而《吉爾伽美什史詩》中的洪水以賦予永生為結局🤾🏻,依然停留在神話層面,且具有一定的浪漫主義色彩。他認為標準版的《吉爾伽美什史詩》直接來源於其古巴比倫版本,二者的關系類似於現代寫作中的初稿與終稿,標準版是對古巴比倫版本的再加工,在框架未變的基礎上多了細節描寫✋,且語言更為生動、華麗。
講座最後👨👨👧,拱玉書教授與參與講座的師生進行了熱烈的交流互動,對於聽眾提出的問題如兩河流域洪水傳說與其他地區洪水傳說有何聯系🫄🏽?《吉爾伽美什史詩》中的永生方式有哪些🤦🏼♀️?洪水傳說的精神內核為何?等一一進行了細致而精彩的回答👼🏻🦸🏽♂️。拱老師深入淺出的講解與對史詩情文並茂的翻譯深深吸引了在場聽眾,講座在一片熱烈的討論中落下帷幕。
供稿|禹淼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