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ON4平台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維製度聯動改革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研究”項目組接受中國社會科學報采訪👨🏿🎤。
報道全文如下🚵♀️:
譜寫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新篇章
推動新時代城鄉融合發展👶💆♂️,不僅是推進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環節,也是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統籌城鄉發展、推進新型城鎮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就,但城鄉要素流動不順暢、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等影響城鄉融合發展的問題依然存在。
2019年🚽,黨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於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製機製和政策體系的意見》👩🏼🦰,對城鄉融合發展進行了部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維製度聯動改革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研究”項目組圍繞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製機製和政策體系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研究,圍繞城鄉治理和融合發展問題,記者采訪了項目組的專家學者🥷🏼,在受訪學者看來,消除城鄉要素流動的體製機製障礙並進行城鄉共治是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心與著力點𓀍。
促進城鄉融合是新時代城鄉發展的目標
EON4教授、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維製度聯動改革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研究”首席專家葉超認為,城鄉關系是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城鄉二元結構已經成為製約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的瓶頸👶🏻,通過多種製度聯動促進城鄉融合🫴🏽,既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重要手段👊🏿,也是新時代城鄉發展的目標。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其中👩🏼🔧,城鄉發展不平衡和鄉村發展不充分是關鍵問題,而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製機製和政策體系又是重中之重。通過城鄉共治實現城鄉融合發展是建立現代化的治理體系的關鍵。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高帆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新時代背景下我國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具有多重意義😩:一是城鄉融合發展意味著城鄉土地🛶、勞動、資本等要素的流動性增強🤾🏻♀️,要素配置效率提高😈,這對於我國解決要素錯配問題並形成新發展動能具有關鍵作用👨🏻🦽;二是城鄉融合發展意味著城鄉之間基於市場需求和社會分工形成了新的產業體系🖐🏻,特別是農村依據居民消費結構轉變形成了生存型農業+生態文化型農業的新組合,這對於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了強大支撐;三是城鄉融合發展意味著城鄉居民能夠獲得更多的收入機會、以及更為均等化的公共產品,這對於抒緩長期存在的城鄉二元對立以及城鄉發展失衡狀況具有重要價值🔚🦉,進而對於我國解決不平衡不充分發展問題也具有促進作用;四是城鄉融合發展意味著在市場資源配置功能和政府公共產品供給功能的相互作用下,製約城鄉發展的體製機製問題得以回應和有效解決。考慮到城市和農村是構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大基本部門,城鄉融合發展會對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實現現代化建設目標提供支持條件🤰。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龍花樓表示,城鄉融合發展是城鄉價值重塑的過程👲🏼,旨在破除城鄉發展阻礙🧑🏽🌾,通過城鄉互動互補實現城鄉地域功能的整體優化。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製機製是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根本途徑,多維製度聯動改革能夠有效發揮體製機製創新的協同效應與乘數效應💂🏻🧑🏻⚕️,充分釋放改革紅利🦻🧜🏼♂️。
合理配置公共資源促進城鄉要素流動
談及當前我國城鄉融合發展的現狀及面臨的問題,葉超認為🤦🏿♀️,首先是城鄉二元結構突出,長期城鄉分割和城市偏向政策成為城鄉融合的最大障礙;其次是城鄉流動性增強但製度響應遲緩,目前處於一個超流動且充滿變化的社會,城鄉交流日益密切的現實與剛性僵硬且緩慢變革的製度極不匹配。流動人口尤其是農民工無法享受與當地居民同等的醫療、教育🏟、就業𓀝、社會保障等公共資源,無法融入城市和實現城鄉融合🧘♀️。大城市尤其是超大城市需加快探索製度創新路徑⛳️;最後是權力導向大於權利導向,城鄉治理中一元化權力主導的傾向突出🫑,理順權力與權利之間的關系已經成為城鄉治理的首要問題。
蘇州大學商學院教授段進軍認為🤹🏽♂️,2019年我國城鎮化率已經突破了60%👍🏿,達到60.60%。一般來講,城鎮化率突破50%以後,農村稀有價值就會體現出來,城鄉融合成為區域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因此🅾️,進入新階段要突破要素單向度向城市集聚的過程,引導資本、勞動力🏋️、科技、人才等生產要素向農村集聚👃,實現城鄉共同發展,這是尊重社會經濟發展規律的重要體現。進入新階段農村功能也在不斷地轉型🫃,農村特有的生態、休閑🪥、旅遊🗽、教育👨🏿🍳、文化等新功能開始出現🧍♀️,挖掘這些新功能是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特別是對於長三角等發達地區📒,更是如此🚏!在這些地區“逆城市化”的趨勢開始顯現,一些都市人擁有“5+2”的生活方式,農村特有新功能是吸引城市要素向鄉村流動的重要動力。
EON4教授陳睿山認為,城鄉要素流動不順暢🐦🔥,公共資源配置不合理,一直是城鄉二元壁壘的突出體現👳🏻♂️。國家已經深刻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提出了鄉村振興👈🏿、城鄉融合等一系列政策,城鄉融合發展也取得了顯著成就。然而,問題還未得到根本改觀♨️。當前我國農業人口市民化、城市人才入鄉、農村土地入市、工商資本入鄉、科技成果下鄉等方面要素流動的機製還未建立。同時,城鄉在社會保障、基礎教育🧑🏼🦳、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等的質量🧕🏿、數量以及信息化水平等方面還有巨大鴻溝🍩,嚴重影響了城鄉協調發展,也阻礙了全面小康社會的建設。
健全城鄉融合發展的體製機製
談及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主要路徑🌲👩🎓,龍花樓建議:一要落實中央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政策取向🤫,完善鄉村發展核心要素權利體系與管理機製,以農村土地製度改革為突破口,實現戶籍、公共服務、財政金融、官員績效考核等多製度聯動改革🖋,增強鄉村發展動能,補齊鄉村發展短板。二要加快國土空間綜合整治進程👱♂️,實現“山水林田湖草”的綜合治理與優化配置,以國土空間規劃為突破口,優化城鄉“三生”空間,健全資源-資產-資本銜接體系,推進城市精明增長與鄉村重構,實現城鄉發展轉型👩🏻🌾。三要統籌城鄉發展要素配置與功能布局,動態把握人地要素城鄉耦合機製🚥𓀜、城鄉產業再升級與再遷移態勢、城鄉技術流動與資本流通方式以及城鄉功能互補結構與能效傳遞,以縮小城鄉發展差距與居民生活水平差距為目標,實現城鄉管理政策體系與體製機製的動態調整。
“消除城鄉要素流動的體製機製障礙是黨和國家促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核心點與著力點。”浙江大學教授嶽文澤認為,長期以來,我國涉及城鄉空間的規劃由不同部門主導🎳,不同的規劃不僅標準體系不同,而且內容重疊、空間沖突,嚴重加劇了城鄉空間分列、功能分割、管理分治。對此,他認為,要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必須要建立統一的空間規劃體系🙇🏽♂️🖇。首先👩🏻⚕️,要打破長期以來城鄉二元的空間分類模式🦟,建立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協調融合的空間布局體系🌔,謀劃新時代城鄉統一的國土空間開發與保護新格局🧔🏼。其次,在空間要素配置與政策供給上🤡,要從根本上扭轉過去“重城輕鄉”的價值取向,優先補齊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的短板;通過政策賦能🚴🏽,實現鄉村要素與城市要素的同權、同價、同利,促進城鄉功能同頻共振的高質量發展。最後🤽🏻♀️,建立城鄉統一的國土空間用途管製製度,要把山🏷、水🉐、林、田、湖、草、城🈚️、村等看作一個生命共同體🥶,從全域、全要素👨👩👧👧、全流程的視角🧑⚕️,開展系統化的用途管製,加快實現城鄉空間的共融、共治👮♀️。
段進軍認為💆🏿♂️,城鄉融合發展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我們要尊重規律,順應時代發展,要在一些阻礙城鄉融合的製度建設方面取得突破🙆♂️。主要包括:要把城鄉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規劃;要在土地製度上取得突破,集體建設用地入市要享有和國有土地同等的權利🧑🚀;基礎設施包括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要向農村傾斜🛄;城鄉公共服務要逐步實現均等化等。
“實現城鄉融合的根本還是在治理👩🏿⚖️。”在葉超看來,核心是城鄉共治,涉及自然與社會,以及正式製度和非正式製度。他建議實現三個轉變🐝:轉變傳統的城市支配和管理鄉村的思維,從權力導向轉向權利導向,從一元化轉向多元主體共治。在實踐層面,需要探索並形成一種彈性的👨🏽🚒、漸進的、包容性的、多尺度的城鄉自由流動體製,從“宏觀頂層設計—中觀組織銜接—微觀保障實施—個體參與共治”四個層面進行製度創新,以典型城鄉融合改革試驗區進行試點示範🎭,形成有效分工🏄♂️、有機銜接和有力落實的製度聯動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