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4日🫚,教育學部教育康復學系王勇麗講師主持的2019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基於運動想象的腦癱兒童運動性言語障礙測量與康復訓練策略研究(項目號:19CYY019)”,在中山北路校區田家炳樓612舉行開題沙龍🔁。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語言障礙康復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聽力語言康復研究中心高級業務顧問孫喜斌教授,原華東師大、陜西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孔風副教授一同出席會議並做精彩點評♿。此外各位專家還從各自不同的視角就各項目未來可能遇到的問題給出了中肯切實的建議🔀。沙龍由教育康復學系主任劉巧雲副教授主持。
國家社科青年項目“基於運動想象的腦癱兒童運動性言語障礙測量與康復訓練策略研究”開題沙龍舉行
王勇麗講師首先介紹了課題的研究背景、研究框架和國內外研究的進展🚴🏻,並針對課題在進行中所發現的問題進行了闡述。王勇麗老師首先提出了目前的國際難題腦癱兒童的運動控製導致的言語障礙🤞🏼,康復效果甚微🍫,運動想象技術是神經損傷導致的運動障礙的康復新技術之一,當前已有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研究證明了運動想象在肢體運動康復中的效果👨🏽🦱,在言語康復領域較少,本課題組借助團隊前期的成果和預實驗🧑🏻🍼,作為運動想象提供了工具,使得腦癱兒童的構音運動想象成為可能。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要探索適合腦癱兒童的運動想象策略和康復效果,分別設計了影響因素和隨機對照試驗,來驗證本研究的假設。
杜曉新教授指出🧏🏽♂️,該研究比較有創新性,但是在以下幾個方面需要註意:第一,運動性言語障礙的測量指標,僅局限在篩選指標🤷🏼,希望可以做出最終的指標的參考範圍和損傷等級,臨床更實用🧑🏼🦲。第二,運動想象質量的評估,僅僅通過主觀評估信服度會比較低🐱,建議增加處於生理指標變化和主觀評估之間的認知行為評估,例如呈現該動作不同幅度的圖片🤸🏽,讓患者選擇他想象的動作到達哪個幅度🏄🏻♀️。
孫喜斌教授指出,神經損傷導致的言語障礙確實是臨床面臨的難題之一★,構音運動想象時比較新的一個技術👩🏻💻👩🔧,該課題主要解決好兩個問題是關鍵,腦癱患兒構音運動想象的質量如何評價👎🏻🎫,要謹慎涉及👁🗨。另外一個是想象後知否有效果💩,必須設計對照組🧔♂️,治療前後的變化。言語是有聲語言🏷,呈現示範動作時,應該配有標準音一起想象🛌🏿,更加符合構音常規。再者,有個疑問,通過運動想象能改變軀體結構的生理功能,需要更深一步的基礎研究的支持🎙,進行了運動想象👩🏻✈️,是否需要通過fMRI或者DTI的檢測,進一步驗證🥥。
孔風副教授指出,如果事件相關電位來檢測運動想象效果,但是患者想象的即使不是構音器官的運動,而是其他身體部位的運動想象,也會引起腦電M1的變化,如何解釋。fMRI和DTI的檢測評價治療效果的操作也很有必要,並不是特別的麻煩,建議可以增加該部分的內容𓀂。
王勇麗講師認真聽取了幾位專家的意見,解釋了一部分問題,也認真聽取了以上專家所提的需要進一步改進的問題🎷,本次開題沙龍為課題進一步的順利進行打下了基礎📵。
圖文|王勇麗 編審|史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