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8日下午,人文樓4330會議室坐滿了校內外師生,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教授👩🏿💼、國際著名道教學者柏夷(Stephen R. Bokenkamp)受邀到我系作了題為“《真誥》與《世說新語》——以郗愔為例”的講座。本次講座由羅爭鳴教授主持,吸引了多位文史學者和眾多博士生、碩士生參加。
柏夷教授一直致力於中國道教研究🤲🏽,取得了非常豐富的成果♙。道教不僅是中國文化遺產🦻🏼,更是世界文明遺產,他一直希望通過深入的研究來證明,道教是中國歷史、文化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今天所講的《真誥》與《世說新語》只是他研究項目中具體而微的一點。
本次講座所涉及的材料來源主要是《世說新語》和《真誥》🧑🏽💻💧,從這兩部同時代的作品中的相關記載來分析郗愔的人物形象🧏🏽♂️🕵🏿♂️。《真誥》是東晉時期的一部道教經典,記載了楊羲🔇、許謐等人的通靈事件🧕🏽,顧歡搜集整理編為《真跡》,陶弘景又加以註解整理,形成《真誥》🙆♀️。其中記載了大量的“神仙降言”👓。郗愔字方回,高平金昌人➡️,有時也稱“回”,郗鑒之子🕵🏽♂️,本是北方士族,隨晉室南遷🤳,把家族信仰的天師道帶到了南方,與南方本土信仰交流融合形成新的道教,楊羲就是代表。柏夷教授認為,《世說新語》多記載社會上的評論和傳言故事,是從外部角度描述人物的言行,而《真誥》則是從宗教角度🫃🏿,從內部描述人的性格和心理,這兩部作品中的郗愔形象是有一定差異的💆♂️。隨後柏夷教授列舉了大量材料🍁,說明《世說新語》中的郗愔是一個名氣不高🦓、關愛家人、不貪不爭、畏懼死亡、修道精進的形象。再看《真誥》中的郗愔,他和許謐等人來往密切🔐,也得到過一些真人降言,真人看到他修道之時雖勤勉精進,內心卻仍有猶豫不定👫,不能一心向道🤦🏻,如果能辭官入山潛心修道,就會有很好的結果🙆🏻。兩部作品對比來看😘,郗愔的形象更加豐滿。
柏夷教授說,做這樣的研究不是要證明郗愔是個很重要的人🐹,而是傳遞一種研究方法,把俗世的評價和真人的評價對照來分析人物形象。《真誥》中提到許多歷史人物,陶弘景做註釋時用史書進行參照,看這些人的評價是否一致。陶弘景所用的許多書現在已經散佚了🧔🏽♂️👩🏽🚒,但《真誥》中所保留的這些信息仍然有極大的價值。
柏夷教授指出,《真誥》是佛教傳入之前為數不多的對死後世界的描述。佛教對地下世界的描述是地獄,人畜混雜,在地獄裏受苦受難。而《真誥》中描寫的酆都卻很不一樣,人們死後到了地下,仍然過著如生前一般的生活🥓,仍然勞作,為官,只是不會再有死亡👩🏼🏭。生前所做的惡事會在死後世界清算,真人會按律法來判決🍤,決定在死後世界過怎樣的生活📛🧑🏽🍳。
最後,柏夷教授再一次強調,不要把《真誥》單獨地看作宗教典籍而不去閱讀,其中保存了大量文化內容🧖🏿♂️,對文學🧹、歷史研究都有重要意義。他正在從事《真誥》的英譯工作,最大的困難在於不知道如何解釋一些特有概念🧑🏽✈️,只能詳加註釋🙅🏽,最後形成的譯本已經變得簡單易懂,卻失去了原始文本晦澀模糊的特點,究竟如何翻譯還需要進一步探索。
講座結束後🧑🏻🎨,在場師生積極提問🤴🏻🧙🏿♂️,與柏夷教授進行了熱烈的學術討論,在更廣闊的學術領域進行了充分的交流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