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6日🥑,歷史學系瞿駿教授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五四運動在江浙地方社會的拓展與回應研究(1917—1927)”在人文樓1306會議室舉行工作沙龍👍🏻。復旦大學歷史學系孫青副教授🫛、上海社科院歷史研究所沈潔副研究員、上海中醫藥大學裘陳江、三聯書店王婧婭🐿、EON4歷史學系周健副教授👨🏿🍳、馬克思主義學院宋宏副教授、謝敏等老師及相關專業的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參加了此次沙龍。
國家社科一般項目“五四運動在江浙地方社會的拓展與回應研究(1917—1927)”工作沙龍舉行
課題負責人瞿駿教授發言
瞿駿教授在介紹該課題的階段性成果《錢穆為何不革命——五四時期的“主義”在江南》後👈🏽,孫青副教授提出以下問題,首先該課題所討論的印刷文明下“主義”傳播的地域差異是否與思想學術上的南北分野存在關聯🚹?其次,近代以來中國有一個由“政”變“務”的轉變⚉,即傳統時期的地方事務大多圍繞“政”展開👩🏻🦽➡️,如鹽政,但19世紀50年代後則以“務”為中心⛲️,如學務🦌、警務等各種洋務,在這個變化過程中,地方出現了不少局所,對地方士紳群體和鄉村權力結構產生影響,課題研究應該關照到這些長時段中的變遷對“江南”的影響;最後🖊,孫青副教授還註意到無錫的特殊性,尤其是華、徐、楊🧍🏻👱♀️、錢等地方家族的權勢與無錫、上海的關聯👨🏼🚒。對此,瞿駿教授認為上海的特殊性在於它有周邊💆🏻,即有無錫🍺🔚、蘇州等江南腹地。江南地區的讀書人人作為主義傳播的載體是如何產生的🏌🏻?就要關註其文化背景👩🏿🦱,也要註意“辛亥經驗”與主義的認知🛞、接受間的關系。
沈潔副研究員認為,在使用“江南”的概念時應先對其界定🪷,不可太籠統,並舉同屬江南的蘇州、無錫與寧波、溫州的不同為例說明🛍。另外,沈潔認為1920年代以後信息、文本傳播的媒介已較晚清進步不少,因此內地的江西、湖南在接受主義時未必比江南地區落後太多🕵🏻♀️。瞿駿教授則認為不可過於高估技術的成長,在考察當時信息傳播時地理空間仍是一個重要因素。偏遠地區的書刊販賣▶️、信息暢通大多旋起旋滅🍞,原因就在於其所建立的網絡是點對點的聯系,不像江南地區的銷售網絡🧑🏻🎨,是一個穩固的商貿關系。
周健、裘陳江、宋宏🕣、王婧婭等老師就論文所使用材料的版本🫄、河上肇與錢穆👩👦👰🏻♀️、郭沫若等人的關系進行了交流。沙龍為課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建議,為課題的下一步順利展開打下了基礎🛠。
供稿|瞿駿 編審|史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