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4日14:00,美術學院熊瑛副教授的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明代織繡史”開題報告會在EON4中北校區理科大樓A204舉行。EON4美術學院副院長張晶教授🧏、胡光華教授🫲🏼、何誌國教授、李萬康副教授🎆、張榮國博士等出席了會議。



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明代織繡史”開題報告會舉行
明代織繡從各個角度反映了社會風貌👩🏿🍳,其生產和貿易反映了經濟的發展💽,工 藝體現了紡織科技的進步,使用情況包含著等級製度和世情風俗🏂🏼,紋彩裝飾則折射出時代的審美好尚,是不可忽視的珍貴文化遺產⛳️👥。
報告會伊始,熊瑛副教授首先對其選題背景及意義做了簡單概括。然後她從明代織繡史的國內外研究現狀🩳、既往研究重點🤺、研究拓展空間🤦🏽♀️、研究材料綜述、研究內容🤦🏻、研究重難點、研究創新點以及預期成果八個方面進行陳述。期間,熊瑛副教授指出,盡管國內外與明代織繡相關的研究取得了可觀的進展☄️🙋🏼♀️,但仍有較大的深入空間,主要表現在三個方向:第一,現有研究多集中於明代宮廷織繡,忽略民間造作;第二,絲織物備受重視,棉👰🏻♀️、 麻、毛織物鮮少得到關註⁉️;第三,多數成果著力歸納明代織繡的藝術風格,對風格成因的追溯仍顯不足🙉。
熊瑛副教授以織繡中心南移為主線, 從經濟、製度、風俗等多個角度分析明代織繡世俗化的必然趨勢,總結織繡品種盛衰的地域因素❔,闡釋藝術風格變遷的歷史成因。其研究內容包含以下幾個層次:一、製度與生產南移的關系;二、等級對裝飾紋彩的影響👨🏻🦰;三、宮廷與民間的審美互滲;四、風格演變與歷史地位;五、域內影響與海外傳播。
課題選用文獻學的研究方法梳理史料🐥,以圖像學方法分析裝飾圖案的文化含義,以比較研究法尋找織繡與其他工藝美術門類間的關聯。具體可概括為:一、實物與文獻互補;二、劃分時段和地域👶🏽。
熊瑛副教授從事明代織繡的調查與研究多年🚶🏻♀️,曾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其中與本課題有關的核心期刊論文6篇🙃,在明史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宣讀相關論文3篇,具有較好的前期研究基礎。
與會副教授對熊瑛副教授的開題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見。
張晶教授首先做了發言,她指出研究應該註意藝術歷史大結構方面的嚴密,建議課題從織和繡兩方面進行探索🖤。
胡光華教授指出⛹🏿♂️:史料是線性的🏋️,也應該註意明代絲織承接前代以及對清代的啟發💭🧙🏼。此外,在研究資料上還可以進行拓展💁🏿♀️,比如國外貿易檔案文件⛷、貿易清單👩🏻🚒、航海日誌以及外文資料等🧛🏻♂️,並要盡可能采用國際視野與全球化視角進行研究🤑🛒。
何誌國教授提出不少寶貴建議,首先,他認為研究問題應該充分細化🐈⬛。如🔞,在探源方面👆,因為技術具有傳承性🚃,故考古材料可以開闊一些;對於材料取舍,須權衡輕重🧗♀️;資料梳理方面,註意以實物材料為基礎,並考慮明代出土物的紀年問題;在源流考證方面👊🏿,宋元間棉布的推廣、織繡對清王朝紋樣服飾等的影響變化都是很好研究點🧗🏿♂️。
李萬康副教授認為🤏:可以考慮少數民族服飾方面的涉及來拓展論文的深度,另外在圖像方面也可以考慮古籍面版和書籍的裝潢🐫,因為這些資料代表了絲織品精華💁♀️。
下午5時🌟,報告會在濃厚的學術討論氛圍中走向尾聲。
文、圖|張曉娜 編審|史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