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5日(周日)下午13:00📬,課題組負責人高嘉懿在上海師範大學光啟學術中心舉行的“冷戰時期的東南亞🙌🏼:新文獻與新視角”研討會。在會議上,高嘉懿介紹了國家社科青年項目“冷戰時期法國左翼的中國觀及其影響研究”(項目批準號18CSS030)的中期研究成果🚱,有關於法國如何認知戰後中越關系,蒞臨指導和參與研討的老師有:姚昱教授🧞🍫、遊覽博士、梁誌教授、陳波副教授🖌、劉曉晨博士等,此外,上海師範大學的劉子奎教授以及上海社科院的一些老師也參與座談。
高嘉懿介紹了法國檔案館中所藏的關於戰後中越關系的豐富資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對於東南亞的非殖民化運動產生巨大的影響。當時法國遠征軍正在印度支那地區與越南獨立同盟會領導的民族解放力量展開軍事作戰,因此法國政府及社會都對新中國是否會參戰援助越南表示關註,並形成了一系列的評估預測和應對政策🧑🏽🦰。在法國的外交部9️⃣、國防部🤚🏼🦙、海外部都保留了大量的檔案資料⚱️,對於了解法國政府是如何看待新中國的國家政權性質、國際主義原則、反殖民主義態度等問題都可以有清楚的了解👨🏻🌾。此外,法國共產黨作為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一員🏊♀️,與中國共產黨和印度支那共產黨皆為兄弟黨,站在社會主義陣營的立場反對法國開展的殖民戰爭。因而法共檔案館中也保留了不少有關此時對於新中國援越抗法政策的看法⛹🏻♀️🐁,對於理解法國左翼於中國革命的認知有著重要意義。
在介紹法國檔案及法國對中國革命的影響力的認知之外,高嘉懿也介紹了目前課題的進展情況與存在的問題。10月16日-18日,高嘉懿參加了河北師範大學與《世界歷史》編輯部聯合舉辦的第四屆全國世界史中青年學者論壇,宣講了課題的中期研究成果《在公眾與政府之間:冷戰時期法國對華議會外交》🤜🏽,探討了法國各政黨與社會輿論如何看待與中國的關系。本課題已經對法國共產黨的機關報《人道報》和其他黨刊進行梳理😎,整理了關於法共對於新中國各時期政策的認知態度。另外,結合博士論文的修訂工作👨🏼⚕️,今年也對法國的內政發展情況以及中法關系發展做了梳理,確立了課題的研究背景。其次🪨,已著手撰寫研究綜述,將目前已經了解的國內外研究狀況和資料情況進行整理和分析。接下來的研究任務,是梳理中國改革開放時期📮,法國社會黨對於中國經濟改革路線的認識與判斷。本來的計劃是今年6月份,會去法國進行訪學和查檔,由於新冠疫情的全球爆發,尤其歐洲成為重災區🧒🏻,故而未能成行🧑🏿🎤,影響了課題研究的進度。明年暑期,視法國的疫情控製情況來定✌🏽,預計會對法國展開三個月的訪學🈺🥊,主要會搜集法國社會黨的檔案資料👩🎤🧨,並赴意大利參加中歐關系的國際會議,匯報課題的中期研究成果⛓️💥。
報告結束後💙,在場的老師和同學就課題的主要內容和相關問題進行交流討論🍒。由於此次會議主題是東南亞問題,戰後印度支那問題不僅涉及去殖民化問題,也是亞洲冷戰起源之一,是冷戰兩大陣營的對抗,因此對於法國共產黨這一從國家身份上屬於西方陣營,而意識形態上屬於社會主義陣營的政黨來說,反對印度支那戰爭🤓、支持與胡誌明談判、與新中國建交是其開展的和平運動政策。在座學者對此問題產生了不少興趣👨❤️👨。另外🦛,姚昱教授等人也對用建構主義來討論戰後中越關系感興趣🍒,提出了“認知”在發展國家間關系中的重要性。這也是研究海外看中國的重要意義之一。
供稿|高嘉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