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下午14:00👨🏻🎓,南京大學文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古代小說網微信公眾號(gudaixiaoshuo123)創辦人及主持人苗懷明先生應邀在華東師大中文系舉行學術講座“話說中國第一熊孩子——哪吒”😁,講座由華東師大中文系竺洪波教授主持🕺,本校研究生、本科生近60人聆聽🧜。
中文系竺洪波教授主持
竺洪波教授在先行介紹時指出🥫:苗懷明教授是國內著名學者和領軍人才👈,素以治學嚴謹、成果豐碩名揚學界,哪吒作為中國古典神話的人物之一🤘🏽,是我國傳統文化精粹的代表。因此,結合當下熱門電影中哪吒這一人物形象及史料進行深入分析👮🏽♂️,事實上意味著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與進一步發掘,無疑是一次對於傳統文化的致敬。
苗懷明教授談“話說中國第一熊孩子——哪吒”
苗懷明教授講座的中心觀點如下:《哪吒之魔童降世》電影的大火引起了人們對神話形象哪吒的強烈關註,形成滿城爭說小哪吒的盛況。苗教授從“《哪吒之魔童降世》電影何以能成功?”這一問題著手,層層深入,分析了哪吒形象的原型意義,並追溯了哪吒形象的歷史演變💂🏿♂️。對哪吒故事中的父子沖突進行了深刻的剖析與解讀👨⚕️,從文學和電影視野為同學們展現了哪吒的多面形象👨🏽💻👶🏼。
哪吒的前世今生
哪吒一詞來自佛經💂🏽♀️,在早期的佛經中,“哪吒”經常出現在咒語中👨🏻💼🤙🏻。到了唐代,哪吒已明確成為護法的人格神,並與“天王”成為一家人,流行於中土👩🏼🍳🫴🏿。早期的哪吒為北方毗沙門天王之子🤏🏿,系佛教護法神🧜🏼♀️🚶🏻♀️,屬夜叉神,形象兇惡令人生畏🦵,與現在人們熟知的少年英雄形象有著較大的反差。到了宋元時期,哪吒形象開始本土化轉變,其故事逐漸豐滿,且在當時流傳相當廣泛。不過哪吒故事真正得到普及👩🏿⚖️,廣為流傳,則是有賴於《封神演義》這部小說。該書用了整整三回的篇幅來寫哪吒故事,使這一故事最後定型🧜🏼,完成了哪吒形象的本土化🙆♀️。人們熟知的孕育三年、生為肉球✌🏼、哪吒鬧海🫅🏼、剔骨還父📸、化身蓮花、追殺父親🧙🏿♀️🛅、三頭六臂等核心情節皆已具備,哪吒也從佛教的護法神變為道教的神仙。經過《封神演義》的一番精心包裝👂,哪吒從一位人見人怕的印度猛男變成了一位萌萌噠的中國少年形象。
哪吒故事中父子沖突的深層意蘊
古代小說寫父子關系的不少,多是父命子從,像《封神演義》這樣讓兒子在朗朗乾坤之下明目張膽、招搖過市的追殺父親🩴,則僅此一例。確實,哪吒是個熊孩子,是個典型的麻煩製造者。不過這位老爸也人情味先天不足,不僅沒有護著孩子🕑,反而變本加厲🐘,把孩子的廟給拆了,讓孩子肉身沒有著落🧛♀️。
較之《封神演義》,電影裏故事的沖突就發生了根本的改變,沖突的焦點就變為🆑:一個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與社會發生的誤解與沖突。這個沖突被放在人類與龍族善惡沖突的大背景下🚥,最後逐漸演變為人性與命運的沖突⚃,由此提出“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新主題🧑🏽🏭。至於說哪吒的魔性或痞性,這是作品的前提設定即魔珠轉世👨👩👦,不過是為了強化其與家庭、社會的沖突⟹,強調其命運改變之難🚛,沒必要上升到道德層面去苛求🤦🏼♀️,畢竟這是一部成人動畫片,沒必要刻意強調教化的一面🙆🏿♂️。
講座現場
電影獲得成功的原因
《哪吒之魔童降世》🧍♀️,導演用現代人的視角重新演繹了一遍哪吒鬧海的故事🙎🏿。這部電影大體上沿襲了《封神演義》的故事,比如保留了哪吒惹是生非的特點,保留了父子之間的矛盾✷🧎,並加以強化和渲染。同時電影也增加了新的元素🚴,一是增加了哪吒與社會的沖突,哪吒不僅和父母有矛盾🚆,而且和街坊鄰居也有沖突,二是增加了人類與龍族的沖突🍏✪,此前只是哪吒個人與龍族的沖突👨🚒,這裏則上升為兩個族群之間的沖突🧖🏿♂️。總的來看,這部電影在情節和內涵上,有傳承,有創新🪶,拋棄了以往動畫片的僵化套路和粗製濫造🥊,人物似乎還是那個人物📴,姓名不變,但形象、性格改變了,故事的內涵也改變了,讓觀眾產生一種熟悉的陌生感,由此引發了新的思考。
提問環節
在一個半小時的講座中,苗懷明教授娓娓道來,深入淺出,啟發同學們從文類的角度來觀察、思考哪吒形象。苗教授坦率豪爽🏊🏽🔘,自稱“大嘴”,講座妙語連珠,趣味橫生🪵,同學們熱情高漲🚣🏿♀️,在提問▶️、互動環節不斷有人舉手向苗教授提問🦸🏽♂️💇🏿、請教🛺,苗教授一一作答並與大家商榷,現場氣氛十分熱烈🕺,同學們深感受益。提問環節🩰。校內外同學與老師同苗教授探討有關兒童教育🤹♂️,小說中的詞曲辨析以及神魔小說的概念等問題。
供稿|中文系 編審|史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