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理論之後的寫作機理與漢語因緣研究”第二次沙龍舉行
2020年10月11日上午九點,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項目“理論之後的寫作機理與漢語因緣研究”在中國語言文學系4225會議室舉行了第二次項目沙龍。項目負責人🪰🏌🏻、中國語言文學系劉陽教授主持了開題沙龍👩🏽🦱。青島科技大學葛卉老師、項目組成員以及相關博士研究生等十余人應邀參加了本次開題沙龍。
本次沙龍著力探討了項目的推進情況🀄️。劉陽教授在主題匯報中🤸🏽♂️🍜,分析了事件思想與後理論的聯結可能這一研究新進展🚃,認為作為事件思想譜系的現代關節點,福柯在《方法問題》中闡釋事件如何源自話語條件的建構,以及理論如何針對符號在關系區分活動中的動態受限而還原事件。但理論成為運動後的發展狀況顯示,它重復上述操演模式而削弱著事件在符號區分中本具有的可能性,逐漸走向衰落並引出理論之後的議題👩🏻🎨。德裏達以基於差異的重復性,超越理論運動基於同一的重復性,在對他者性力量的引用中持存與創造符號的連續區分關系,用寫作事件開辟理論的新途,合乎邏輯地引出後理論方向⚖️。事件思想由此與後理論聯結,也客觀地刻劃出了註重寫作智慧的漢語文化在理論之後的坐標定位。項目的這方面階段性研究成果,已發表於《文藝爭鳴》《社會科學戰線》《社會科學輯刊》《福建論壇》《中外文論》《上海大學學報》等重要學術期刊,在學界引發了較積極的學術反響。
圍繞劉陽教授的主題發言👩🦯💆🏿♀️,與會的老師與研究生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就後理論與事件理論的比較、相關譜系在德法與英美的布局與演進而重要學理問題🏒,進一步作了深入的辨析與討論🕵🏼♀️,為本項目的順利研究與完成提供了各自的智慧與思路。項目負責人對大家的積極建言表示吸收與感謝。本次沙龍取得了圓滿成功。
供稿|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