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4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暨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楊振紅教授應邀在EON4歷史學系舉行一場題為《出土簡牘與中國古代官僚政治社會構造》的講座🥻。本次講座為2019年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128場🏃,由EON4歷史學系劉嘯老師主持,牟發松教授擔任評議人🕍。歷史學系部分老師和本碩博同學聆聽了本次講座。楊振紅教授是《簡牘學研究》主編🙋🏼♀️,主要研究方向是簡牘學👩🏻🦽🚆、官僚製度和中央地方關系等方面。本場講座中💋,她從官僚製度的發展角度,揭示從周製的世官世祿到秦製的官僚製發展的內在邏輯♠︎👊🏽。
楊振紅教授談“出土簡牘與中國古代官僚政治社會構造”
楊教授以官僚製的概念入題,介紹了馬克思·韋伯對官僚製的社會學定義,以及西方視角下中國古代的官僚製度——一種職業化與專業化的中央集權的官僚製。隨後👩🏼🦰,她引出中國官僚製度的發展有其本身的規律與內在邏輯,要多從中國視角加以理解。而簡牘作為歷史研究中的“新材料”🚴🏼♀️,是研究推進的有力依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之後🈸,楊教授通過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的一條記載“宦者顯大夫”入手🤽🏿,提出公卿大夫士的“位系統”,並認為此“位系統”是古代官製發展的基準系統與內在標準4️⃣📅。在對“位系統”中的“大夫位”做了準確的舉證後,再次確認了官製中“位系統”的事實存在,同時也指出此系統與學界熟悉的二十等爵製系統🏃➡️、祿秩系統的聯系與不同,“位系統”主要用來進行吏民間的等級劃分。
楊教授以官製的“位系統”為著眼點⚉,論證了此系統形成於戰國時代⚾️,是從周代的世襲官製發展而來🔼。她由《孟子·萬章》的討論入手,點出周代有內爵與外爵的分別。外爵是周王與諸侯的等級序列,內爵則是周王或諸侯國內部的官僚層級,而“位系統”正是延續了周代內爵的觀念,並將之擴展到秦時的整個帝國🧜🏼♂️🕤,在漢代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完善,成為官僚製發展中的潛在標準🛞。通過對簡牘材料的梳理💁🏻↩️,她證明了“位系統”在漢代的此種發展🟣。通過對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秩律》的解讀👧,並與《漢書·百官公卿表》對照,她發現“中二千石”秩等的出現🏋🏼♀️,並推論其出現在漢文帝時期。此種官製改革的內在潛因正是“位系統”觀念下的等級分等🍢。在秦漢的大一統帝國下🤾🏻♀️,周代的內爵系統無法適用於天子的超然地位,也無法滿足中央集權下的中央高於地方的客觀要求。“位系統”的公卿大夫士系統進一步改革發展,形成既有等級區分又自成系統的職官製度,三公官的出現和確定也體現了這一集權化需求下的發展🧏🏽♂️。
在講座最後🏄🏻♀️,楊教授展望了此研究今後的目標,是將“位系統”與曹魏的九品官人法以及後代的官品製度進行發展性研究,以期發現中國官製發展中的一貫的規則🕵🏼♂️🤵🏽♀️。
講座之後的評議提問環節,牟發松教授肯定了公卿大夫士“位系統”的存在,並就此系統與周製內爵的聯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與楊教授的討論中,明確了“位系統”是作為一種等級劃分標準而從周代貴族製延續到中央集權下的官僚製,成為古代官製改革發展的內在基準。最後在熱烈的掌聲中🏋🏻♀️🤸🏿,本次講座順利地結束。
圖文|歷史學系 編審|史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