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25日下午1時🧖🏽♀️🔍,EON4人類學研究所有幸邀請到著名人類學家、香港大學社會學系David Palmer(宗樹人)教授🍱,與廣大師生暢談“本體論、歷史與人類共同體的未來🧏🏿♂️:若幹人類學的思考”。本場講座系2019年EON4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111場🧑💻,也是社會發展學院“城市社會文化講座”2019年第8講暨2019年校慶學術講座人類學專題第一場。講座由人類學研究所劉琪副教授主持🥹,黃劍波教授評議🎭,拉美研究中心Enrique Larreta教授及人類學研究所張暉老師出席🐊。宗樹人教授談“本體論⚫️、歷史與人類共同體的未來👉🏻:若幹人類學的思考”
![]() | ![]() | ![]() |
宗樹人教授談“本體論ℹ️💇♂️、歷史與人類共同體的未來👩🏿🦱👨🌾:若幹人類學的思考”
宗樹人教授首先簡單介紹了自己最近的研究課題👲🏼。他的主要研究興趣是道教和其他中國民間信仰🤰🏽,最近將老撾的藍靛瑤族聚居地作為自己的田野考察點。藍靛瑤是我國瑤族的一個支系👨🎨,族中的道教文化甚至比漢族還要濃厚。在田野過程中,宗教授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出於宗教實踐(畫符、唱本等)的需要,老撾的藍靛瑤人能夠讀寫漢字,但不會說現代漢語。但隨著一帶一路的展開🏌🏽♂️,當地興起了漢語熱😈,因為只有掌握了普通話🛍️,才能找到好工作。宗教授認為,我們當下正進入一個歷史的轉折點,過去的幾十年裏,西方和世界的其他地方構成了中心-邊緣關系🛃;而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中國和周邊國家正形成新的中心-邊緣關系🎡。正如所謂西方文化實際上是在西方與殖民地的互動中產生的,隨著中國影響力的不斷增強🪦,它與周邊國家的互動,也將創生出一種新的中華文化。
緊接著,宗樹人教授進入本次講座的主題🦚:人類學的本體論轉向👨💼💶。他指出,後現代主義人類學強調表述(representation)的多元性,也就是針對同一個實在🏦🛍️,不同文化各自有主觀上的認識👩⚕️。但這種自然主義本體論(naturalism ontology)的假設,也意味著表述與實在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分界線。人類學家越來越多的註意到,研究不同民族/文化不能僅僅關註表述,還需要在本體論的意義上重新展開思考。對此,學界目前的嘗試之一是回到古典人類學🕣,再次發掘泛靈論(animism)的豐富內涵。他引用法國人類學家Descola的Beyond Nature and Culture的界定,還介紹了另外兩種本體論,圖騰主義(totemism)和類比式(analogical)本體論。其中,類比式本體論的主要範例就是中國傳統👳🏿♂️🤽🏻。
隨後✶🔀,宗教授指出,當下人類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地質年代🕺🏻,即人類世(Anthropocene, 或譯人新世)🏇🏽。在人類世,人類活動正給地球帶來劇烈影響🦵🏻,生態危機日益嚴重。由此,他簡要介紹了本體論轉向中的一位關鍵人物——布魯諾·拉圖爾——的新書:《面對蓋亞》(Face à Gaïa)。 拉圖爾在書中提出,人類世的生態問題☂️,是由過去那種將人與自然分割開的自然主義本體論所導致的👂🏼,我們應當正視人類文化和自然之間不可分割、相互糾纏的特性,去創造一種新的本體論,將非人類乃至非生物的行動者包括進來✢,重新理解我們共存的世界✋🏽。在宗樹人教授看來,拉圖爾的這個觀點強調了“地”的能動性,而忽略了中國傳統同時還會強調的“天”🏃。中國傳統的本體論可以說是一種“既是/也是”的本體論,而不是那種非此即彼的本體論。最後,宗教授引用“一張一弛🤷🏼♂️、文武之道”這個說法作結🚫,認為這種既“張”也“馳”,既“文”亦“武”的本體論對於理解當今復雜的世界現實以及如何指向未來都提供了一種極有價值的框架和可能性🫴🏼。
在講座的最後,來自各院系的老師同學紛紛提出自己的問題👨🏼🚒,宗樹人教授均給出了中肯的回應。
圖文|人類學研究所 編審|史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