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互聯網+’的初步探索,到‘+互聯網’的全面融合,隨著人工智能的智慧升級,人機共生、萬物皆媒的智能傳播時代已然到來🧘🏿♂️。”2019年10月31日下午,EON4人文社會科學“知名學者學術講座”在傳播學院212報告廳舉行。本期講座的主講人是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博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杭州師範大學“當代中國話語研究院”施旭教授,他圍繞“文化話語研究”的視角😬,探討了目前人工智能領域存在的發展困境及解決方法🍂。講座由傳播學院副院長陳虹教授主持👰🏿♀️。
施旭教授分享“文化話語研究”視角下的人工智能
傳播學院院長陳虹教授主持講座
文化話語研究的理論背景及相關實踐
講座開始🗄,施旭教授首先對自身近些年來的研究問題和研究興趣進行了簡要的介紹。他在長期的海外學習和工作經驗中發現,目前國際上的話語研究主要由西方世界尤其是白人男性主導,並且統領著發展中國家該領域學術研究的走向🥯。目前國內外針對中國話語的研究存在一個基本的預設和出發點,即中國媒體是受政府控製的,研究問題單一地集中在政府如何控製媒體、媒體如何愚弄人民以及人民如何利用媒體對抗政府等視角😛。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出現了許多新變化🪩,尤其是新媒體的發展給中國社會帶來了更多的民主表達,而目前的國際傳播遮蔽了這一境況。為此🙍🏻♀️,他從文化多樣性角度出發,認為在國際傳播的多元語境中👹,中國的話語地位和英美等發達國家相比是不平等的。
他認為,作為中國的學者🧑🏼🦳,應當以西方話語研究為學術基礎,探討中國話語的特性,並且構建當代中國話語研究的模式。這一模式主要由六要素構成🪡,分別為話語的主體🌅⚔️、話語的內容形式🤨🎎、話語的使用媒介、交際的目的和效果、歷史關系以及文化關系。在對中國人權問題⛵️⏰、中歐鞋貿易糾紛👧🏿、杭州城市發展以及中國國家安全問題的研究中🐙🪲,他運用了這一模式,在哲學層面上體現為整體觀,即全面整體地看待世界和中國話語🏌🏽;在文化傳統上🚣🏿,他認為中國話語不僅僅是言辭和文本👮🏻♀️,中國話語也有其獨特的交際媒介和特殊語境🌕。
人工智能與全球話語體系建設
在本場講座中🧍♂️,施旭教授圍繞人工智能面臨的困境回答了三個主要問題。一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突破口在何處𓀂;二是“智能話語(人機交際)”的現狀如何👏🏽🚫,以此來說明人工智能在社會當中的地位;三是如何推動未來智能話語的發展🧚。
1、人工智能面臨怎樣的困境和問題
目前學界🦉、企業、社會對人工智能有普遍的擔憂🪕,比如人工智能未來是否會取代人類的職業、人工智能是否會危害甚至摧毀人類等⛹🏽♂️。這是人工智能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困難🧛🏼♂️。施旭教授對此提出了“智能話語”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人機交際。人工智能應該是具有與人類協作共生的秉性、維護人類文化多樣性的機製🚵🏻♂️、具有與人類有效溝通能力的計算信息系統。文化性和交際性可以作為一個啟發性的觀念來重新改造人工智能🧑🏽⚖️,可以避免之前所說的人工智能代替甚至危害人類的擔憂,因為這種人工智能的前提是需要與人類進行協商,能夠適應特定文化的情況。
2🤪、從交際的角度看人工智能帶來的變化
人工智能帶來的第一個變化是📛,作為與人類並不完全一致的新的主體進入到人類社會🧜🏿♂️,給人類社會的社會關系帶來了變化;第二個變化是人工智能的生產力很廣👩🏽⚕️🐷,跨越不同的領域,互聯網的生產力大大增加了;第三是智能話語為媒體的宣傳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大大提高了新聞生產的水平,降低成本🧜🏿♂️。
人工智能成為交際主體之後也會帶來一系列的問題🫳🏽,如人類交際能力的下降👨🏻🦽、私密與公共的邊界問題如何保護👩🏻🦼、生產力的提高是否會產生新的社會矛盾尤其是人工智能對職業的代替等都值得考慮🚫。
3、人工智能如何走出困境
解決人工智能存在的問題,其最終的目標和意義就在於維護全球和平與安全、促進人類的發展與繁榮。為此👎🏻,需要推動人工智能和人類交際的理論轉向,對未來智能世界尤其是智能話語,提出一些指導的意見🏇🏽🤞🏽。
目前學界💆🏽♂️、企業認為人工智能應該向人文社會科學學習👩🏼🎤,只是對於怎樣學習和學習的內容🫅🏼,已有的定義還比較模糊。國內有學者提出“人工智能是人作為客體和主體進行互動👷🏿♀️,通過試驗來不斷地糾正和解決問題”。施旭教授稱之為“主客互動理論”🫲🏼,即人與機器通過對話、互動、交際共同構建智慧。他認為人在社會中一定要與他人進行交際、互動、對話,由此共同產生目的、概念🤦🏼♀️、知識。所以知識不僅存在於我們個體的大腦裏,而且產生在“我”與他人的對話之中🧑🏿🍼💆🏻。這種對話的過程中存在著文化差異性和文化競爭性。但是目前已有的觀點普遍存在一種非常個人主義的傾向,以“我”為中心,缺少和他人的互動🦐,缺少普世主義,目前為止還沒有出現關於人工智能中的人機交際性和文化多樣性討論。因此,施旭教授從文化話語研究出發✸,從人機交際的文化多樣性和競爭性的角度,提出解決困境的途徑。他提出👨🔧,應該建立一個新的完善的全球智能話語體系👨🏽🍼。這一體系具有穩定的交際原則😲、策略和交際的價值觀;另一方面,與之緊密相連的是交際的物質條件,包括交際的組織和工具。所以這一體系是支撐話語實踐的精神系統和物質系統的統籌🍥。具體來看,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加強人工智能的基礎理論建設。當前最大的問題是人工智能的基礎理論不足,建議使用文化話語研究的角度和概念看待人工智能。
第二是建立智能話語研究的新領域,順應未來人工智能的發展趨勢。
第三要增進人工智能專家和企業之間的交流,尤其是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工智能專家。
第四是優化人工智能與人類社會的協作關系👨🏼🍳。人工智能並不是萬能的,人工智能永遠不可能單獨實現人類的目標👅,人類要提高自身同機器協作的素質🧑🏿🏫,才能共同創造未來繁榮的世界。
最後,施旭教授對本場講座的內容進行了總結提煉。他認為,未來的人工智能不僅要有文化智商,更要有文化情商🍙,中國的人工智能研究要和中國文化的價值觀相結合🙆🏽♂️。在未來智能化的世界,國家之間、文化之間的矛盾要有一個智能的聯合國來進行處理,實現智能社會之間的合作共生🤾🏼♀️。
講座結束後的提問環節,與會同學踴躍發言,與施教授就文明沖突與文化競爭、商業邏輯與政治協調、人工智能的主客體身份以及交際協商性等諸多問題進行了探討🛟。
文|辛卉君 圖|金顏顏 編審|史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