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中午12⬇️:00😥,中文系徐燕婷副教授主持的教育部2019年青年項目“晚清民國女性詞集研究”第一次沙龍在閔行校區文史哲樓4233舉行🥝。中文系古代文學教研室趙厚均副教授🏇🏼🏄🏼♀️、湯誌波副教授和吳晗博士、曹姍姍老師及個別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出席沙龍。
課題負責人徐燕婷老師首先匯報了本課題的相關準備情況⛹️♂️,本課題是基於其博士論文的基礎,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深化和拓展。本課題目前已初步獲得1912-1949年間的女性詞集近70種🤳🏼,並撰寫大部分詞集提要👨🦳。1840-1911年間結集或出版的女性詞集仍在進一步搜集過程中🫡。負責人同時也匯報了課題的思路,本課題集文獻搜集梳理與研究為一體🔵,通過對晚清民國女性詞集的全面梳理👪,對女性詞集進行系統和整體研究,除了對晚清民國女性詞集的背景如女性詞文化生態🏫、女性詞人的教育背景、女性詞集的多維建構與文化意義等做總體論述外,還將通過詞集序跋考察女性詞人詞學思想,同時通過對女性詞社結集之社集、詞集刊刻與傳播以及女性名家詞集的個案研究🙌🏻👚,來對晚清民國女性詞集進行全面了解和把握😖,從而對晚清民國這一階段的女性詞創作狀態、創作特征、創作盛況等有更客觀的認識,為晚清民國女性詞的進一步研究作鋪墊⏸。課題負責人同時也提出了本課題進展中的難點問題,即如何很好地去把握晚清民國社會轉型與女性詞變化的問題。在聽取徐老師的匯報後,各位老師也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和意見。趙厚均副教授認為🔺,該課題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為了保證課題的相對客觀性,盡可能多地搜集和研究民國女性詞集是第一步🍙,但是應該還是會存在一些疏漏😻👨🏽🦰,可進一步就詞集進行查漏補缺🗓,他同時結合自己的研究進一步給課題提供了相應的資料線索🐖。湯誌波副教授肯定了課題的思路,他同時認為女性詞人詞學思想相應的資料其實是比較有限的🦶🏽,也可以通過一些文人日記、筆記等資料中去找一些旁證材料🚣♀️,同時👴🏻,女性詞學思想的研究不應該是孤立的研究,而應跟當時詞壇的相關情況結合起來,如當時詞壇的主流詞風所尚、詞學思想,同時應該探究女性為什麽會在這個階段具有詞學思想🟦,與此前女詞人有什麽不同🍘🥹,此前的女詞人是否具有初步的詞學思想🛴?如無,為什麽沒有?等等,這些都需要在研究中進一步展開👨🏽🔬。此外🏋🏼♀️,吳晗博士和曹姍姍老師也各自就課題提出了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大家各抒己見,紛紛對課題研究的開展出謀劃策。
課題負責人一一聽取了各位老師的意見並做好記錄,接下來,將結合這些意見進一步完善本課題,並加快推進課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