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場校級學術講座🧑🏻‍🎄:諸葛憶兵教授談“科舉製度與唐宋詩歌”

發布時間:2019-10-23瀏覽次數:213

2019年10月18日上午10:00,由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諸葛憶兵主講🔲,古籍研究所劉成國研究員主持的系列講座“文獻·文學·文本”第二講《科舉製度與唐宋詩歌》,在人文樓4330會議室開展🃏☁️。此次講座是2019年百場校級學術講座第114諸葛憶兵教授從宏觀上考察了科舉製度與唐宋詩歌的題材、風格及藝術轉型的關系,論述科舉製度對唐宋詩歌的創作主體——科舉士大夫的深刻影響🤖🤾🏿‍♂️,以及在中國文學史的重要意義。


講座伊始🐊,諸葛憶兵教授指出,一個時代的思想𓀀、文化的產生與發展🚵‍♂️,一定與它所處那個時代的製度密不可分。從某種程度上講,唐朝至宋朝科舉製度的變化,對各自時代的詩歌創作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諸葛憶兵教授首先指出,納卷、行卷的衰歇對唐宋詩歌的創作有重要的影響。

唐玄宗以後,唐代科舉禮部試之前,應試舉子需要將自己的文學創作加以編輯結集,在考試前送呈當時的社會名流,請求他們向主持考試的禮部侍郎推薦,從而增加自己及第的幾率,這便是“行卷”。由於科舉錄取名額極少🙆,唐代士人一生面臨著巨大的詩歌創作壓力。在讀書作詩之外,他們需要四處漫遊以提升自己的名氣,需要幹謁權貴🙂‍↔️、名流以獲得推薦㊗️,最後才能在禮部試中脫穎而出。為了寫出優秀作品以得到推薦⛔,他們需要花費大量的心血進行創作,也因此形成了中唐時期以孟郊、李賀等人為代表的苦吟風氣🫰🏽。宋真宗時,為了保持科舉製度的相對公平◽️,唐代盛行的納卷、行卷之製被廢除,並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糊名製、謄錄製✳️🤾、編排製、鎖院製等。宋代科舉考試“一切以程文為去留”,較大地改變了考生的思維和行為模式。這一製度的改變,反映在詩歌創作上就表現為詩人所面對的巨大詩歌壓力消失了。詩人不再需要漫遊、幹謁,因此🈯️,詩歌創作更多地轉向了從書本中找材料,以“文字為詩”,以“議論為詩”🦸🏿‍♂️。閉門不出♉️,就缺少生活和情感的閱歷🧗🏻‍♀️,缺乏創作的激情,宋人再也不需要時時面對現實生活🧜🏿♻️,尋覓佳篇佳句,作詩的熱情和投入的時間都銳減🐠。緊接著,諸葛憶兵教授又指出,漫遊的衰歇導致了詩風的轉移。唐人在漫遊中的所見所聞👮,促成了大量優秀風景詩的產生,如杜甫的《望嶽》等。宋人不需要漫遊與幹謁以提升名氣,也是因此,他們喜歡在書本中尋覓詩歌創作素材🩵,強調“無一字無來歷”👨‍👧,好作哲理詩。以三蘇為例🗜,嘉祐四年三蘇再度離鄉赴京,沿途就有大量的詩作,後匯為《南行前集》👧🏼。但在《南行前集》中,三蘇的風景詩並不像唐人那般感情濃烈,而是更傾向於平和。總之,由於身份與境遇的改變,宋人風景詩的情感強烈程度與藝術感染力都遠不如唐人。

最後,諸葛憶兵教授總結道🧑🏻‍🦯,由於科舉錄取製度的改變👨‍🏫,宋代詩歌的成就也與唐代大為不同。宋代漫遊的衰歇🕡,相關的創作也隨之消失🚅。如蘇軾兄弟,嘉祐元年隨父赴京趕考,途徑成都、劍門🙍🏼‍♀️、橫渠、扶風、長安、華清宮👵🏿🕸、關中、澠池等地,其間卻沒有一首詩歌創作流傳至今👨‍🦼。而蘇軾有名的風景詩📪,更多是其貶謫出京後在地方上所作🫃。

講座最後,劉成國研究員用簡潔凝練的語句總結了諸葛憶兵教授的講座內容。在互動環節中,在場師生踴躍提問,就相關問題與諸葛憶兵教授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EON4平台专业提供:EON4平台🥦、EON4EON4登录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EON4平台欢迎您。 EON4平台官網xml地圖